重慶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一座活的水電工業遺産博物館
來源:人民日報  |  2021-01-06 16:33:36

  近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通告,位於重慶市長壽區的“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産名單。

  獅子灘水電,這個誕生於抗戰烽火,興起于“一五”計劃,在産業報國路上負重前行八十年的能源企業,被稱為一座活的水電工業遺産博物館。

重慶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一座活的水電工業遺産博物館

  它的誕生,孕育了中國第一代元老級水電專家

  在位於重慶長壽的獅子灘水電文化展廳,陳列著一台老式的進口水輪發電機,它是桃花溪水電站一號機本體,容量雖然只有292KW,卻是中國大陸由政府投資修建的第一台水輪發電機!

  這臺在現在看來容量微不足道的水輪發電機,不僅是獅子灘水電從無到有的見證,更是民族水電工業蹣跚起步的縮影。

  1941年1月1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龍溪河水力發電廠工程處長壽分廠在重慶長壽定慧寺成立,黃育賢兼任廠長。這便是獅子灘水電的前身。

  原水利電力部一名副部長曾撰文寫道:“水電系統的技術人員,都知道中國水電的四位元老:施嘉煬、黃育賢、覃修典、張昌齡……”這四位元老,除施嘉煬以外,其餘三位,以1935年黃育賢率隊踏勘龍溪河為開端,均先後親赴獅子灘,他們既是獅子灘水電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水力發電事業的主要創始人。

  這一時期工作在獅子灘水電一線的著名專家人物還有張光鬥、吳震寰、李鶚鼎、裘燮均、蕭季和、蔣貴元、朱寶復等,幾乎囊括了全國最主要的水電建設人才。

  1945年,中國政府派出73人參加中美三峽工程聯合設計,成行赴美的人員中,張蔭瑄、周太開、馮樂熊等人,以及未成行但參與設計的蔡鎮宇、胡世樂等人,均出自龍溪河工程。他們回國後大多進入八大設計院等機構,成為電力行業高級技術領導人、一代水電專家。

  獅子灘水電曾被譽為“新中國水電專家的搖籃”,獅子灘水電站工程匯聚了當時國內頂尖的水電建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工程結束後更是開枝散葉向全國輸出了數以千計的水電建設人才,對我國以後的水電工程施工建設和水電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它的建成,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前夕,下清淵硐和桃花溪電站被潰逃的國民黨軍隊相繼炸毀,面對一片廢墟,電廠職工自動組織起來修復發電機。1950年8月12日,政務院經濟委員會向黨中央函告長壽電廠恢復發電消息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復函指出:“長壽水力發電廠的恢復和開發,中央極為注意,明年並擬繼續開發。希望全體職工努力提高政治和技術水準,迎接明年的建設任務。”中央復函極大地鼓舞了長壽電廠的廣大職工。

  1954年8月1日獅子灘主體工程開工,第一台機組于1956年10月1日發電,1957年3月全部四台機組投産,總裝機48MW。獅子灘水電站比計劃提前14個月發電,極大緩解了當時重慶地區用電緊張的局面。

  獅子灘水電站投入生産後一年累計發出6000多萬度電,節省燃煤35000余噸,首先滿足了1956年第四季度重慶地區亟需的1000萬度電,對超額11.68%完成全年全市工業總産值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使重慶等地工業用電的成本比之前降低25%左右。

  看到新中國第一座自建的大型水電站的巨大成就,蘇聯專家卓洛塔廖夫感嘆説:“如果説獅子灘不是新中國水利建設中一朵先開的鮮花,至少,也是新中國水電建設事業中先開的一朵鮮花。”正因著這一朵鮮花的首先開放,它的種子被帶到了岷江、三門峽、以禮河,撒向了全國各地。

  獅子灘水電也是新中國藝術家創作的寶庫,獅子灘水電站被視為我國自建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曾經在文化藝術界掀起一股獅子灘旋風,以它為背景創作的畫作、詩集、曲藝數不勝數,小説《紅岩》就創作于獅子灘,封面上紅色懸崖上挺立的青松,正是來源於獅子灘水庫的大坪島。

  隨著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的發佈,獅子灘水電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必將得到更好保存、研究和開發利用。

  (劉贇 徐熙孟)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