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自身優勢 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3-08 10:06:52

  原標題:重慶舉行第二場兩會專題雲記者會,代表委員聚焦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發揮自身優勢 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發揮自身優勢 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一年之計在於春。渝北區興隆鎮新寨村剛剛建成的1萬平方米智慧大棚培育出的首批10萬株種苗,最近開始陸續移栽,運往轄區興隆、大盛、木耳等地的“雙十萬工程”經果林套種蔬菜基地進行種植。到2022年,整個智慧大棚的面積將擴大到四五萬平方米,年産各種蔬菜、花卉和瓜果種苗將超過2億株,能有力助推當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圖為3月2日,新寨村智慧大棚“育苗工廠”,農技員正在擺放種苗盤。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發揮自身優勢 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二○二○年九月七日,汽車行駛在萬盛經開區黑山鎮鄉村公路上。近年來,當地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帶動沿線鄉村旅遊和農村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重慶日報資料圖片) 特約攝影 曹永龍\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我國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

  重慶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3月7日,重慶舉行第二場兩會專題雲記者會,在線邀請部分代表委員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

  推動鄉村振興

  重點做好8方面工作

  “我們將圍繞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方針,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説,巫山將努力在鄉村面貌、治理主體、發展動能、農業地位等方面實現華麗轉變。

  李春奎介紹,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巫山全縣120個貧困村、8.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還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高效組織體系,培育了一批特色農業産業和特色農業品牌,如發展脆李、柑橘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85萬畝,巫山脆李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達19.08億元。此外,巫山這些年還涌現出了毛相林等一批先進典型,匯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李春奎説,推動鄉村振興,巫山將重點做好8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糧食穩村,把“田”守好、“糧”種好、“倉”穩好。二是産業興村,發展壯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不斷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三是生態美村,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山清水秀美麗鄉村。四是建設強村,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改革活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六是文明潤村,用好農村各種陣地平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七是創新治村,加快構建黨建引領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鄉村善治格局。八是以城帶村,促進城鄉要素雙向循環,推動優質服務向農村延伸。

  同時,巫山還將持續發展壯大以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生態康養、生態工業為主的現代生態産業體系,全力打通各類要素和工商資本上山下鄉通道,探索以“黨建+”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造巫山脆李、巫山戀橙、巫山中藥材等金字招牌,將巫山打造成全國重要生態産品供給地。

  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黨支部書記劉家奇:

  大力推進農旅融合

  發展特色産業

  帶領睦和村幹部群眾實施農旅融合發展,實現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9萬元——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黨支部書記劉家奇,對推動鄉村振興有著豐富的一線經驗。

  “産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基礎,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劉家奇説,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特色産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要把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走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結合的創新發展之路。

  劉家奇説,農旅融合發展,既要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産業,也要有效盤活農村集體閒置的山地、堰塘、古院古宅等資産資源,吸引城市資本下鄉,培育特色産業亮點。同時,還要豐富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特色手工藝、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等,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全方位需求。此外,還要有效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吸引更多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就地掙錢。

  “通過農業産業化及‘接二聯三’延伸産業,促使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發展。”劉家奇説,搞好鄉村振興還要把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産業、優化農村産業結構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機結合,讓每個村落既是生活區、生産區,又是旅遊風景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彥㛃:

  推動農業品牌發展

  完善農産品標準化體系

  作為一名來自農業戰線的代表,在投身農業産業事業10多年的經歷中,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彥㛃深切體會到,鄉村振興關鍵在産業,“我認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品牌化農業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通過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吳彥㛃發現,現階段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和國際疫情對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造成了衝擊,對中國農業品牌走向全球來説,既是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如何推動中國農業品牌的發展?吳彥㛃提出三條建議:一是以創新推動品牌發展,努力打造高端高質品牌,如運用5G網絡、物聯網技術建設農業大數據系統,讓農業生産用地、品種種植分佈、産量預估等情況及時數據化,為政府發展規劃、農産品供銷、企業投資興業等提供有效支持。

  二是完善農産品標準化體系,打造高品質高價值的農業品牌,不斷完善從選種、育苗、標準化建園、種植管護、採摘、加工生産、産品分級分類到包裝運輸等方面的標準制定,根據不同國家要求梳理出口和內銷的標準,使標準化貫穿産供銷全過程。

  三是創建特色品牌,努力打造地域性標誌品牌,促進品牌規模化發展,加強優秀品牌的宣傳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

  加強人居環境整治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這對新時代新階段的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説,此前,重慶在統籌推進綜合整治、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示範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543公里鄉鎮管網建設和304座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9219個涉農村社累計建設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765座並納入規範化管理,1030個建制鎮街和20%的行政村社生活污水實現集中有效處理。

  下一步如何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余國東建議,應完善農村飲水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進一步加強統一監管。同時,加強與水利、城管等部門溝通配合,嚴防死守飲用水源水質安全。“我們還應加強全市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區縣水源地水質監測能力,開展河流、水庫斷面自動監測試點工作,不斷增強水源地水質預警預報能力。”

  在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余國東認為,可以按照“源頭減量、過程管控、就近納管、集中達標、分散利用、運行長效”的原則,逐步構建區縣主責、部門主管、鄉鎮主事、村社主體、村民主角的五級責任機制和以第三方平臺運營為主導、鄉鎮直接管理為補充的運管模式。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監督指導也不能忽略。”余國東表示,按照理清底數、明確影響、重點監測、分區評估的總體思路,系統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協調聯動機制。“就重慶而言,應建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種植大戶、蔬菜基地農業面源數據庫,摸清底數,啟動環境品質監測,逐步實行清單化管理。同時,結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探索建立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模型,開展污染風險評估。”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府參事、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張洪:

  美麗鄉村從“林”開始

  量質並重、以質為要

  “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方針,均與林業事業密切相關。”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府參事、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張洪表示,林業工作的主戰場在農村,全市90%以上的林地是農村集體所有。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是林業部門的應有之義和職責所在,發展林業事業必將大力促進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從“林”開始。張洪認為,要堅持量質並重、以質為要,統籌推進山上、水岸、林中、田旁、湖周、草叢綠化彩化美化,努力實現鄉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水草豐茂,村莊融入綠水青山、美麗田園之中,讓山水林田湖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同時,精準實施植被改造、林相升級,推廣珍貴樹種下鄉,加強古樹名木、傳家樹、風景林培育管理,確保森林、草原、濕地品質和景觀效果,全面提升鄉村綠化美化水準。

  在發展壯大農村經濟方面,張洪建議,要充分發揮全市山地、林地面積大的資源優勢,推動林業産業發展,積極為農業助力。同時,推行林産品加工園區化,大力引進和支持企業開展林産品深加工及流通貿易,依託國家儲備林建設發展林業全産業鏈,推進精深加工,延長産業鏈條,提升林業經濟附加值。

  在助推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張洪建議,要繼續保持對生態護林員、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林業工程建設項目等的支持政策不變、資金安排不變,為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服好務,防止出現返貧。深化落實林業科技1000名專家進1000村技術服務活動,開展常年性的先進實用技術指導和集中培訓,按照林事季節及時抓好對鄉鎮、村社和林農的技術培訓與服務指導工作。積極推進林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加大林業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轉化。(重慶日報記者 王亞同 戴娟 周尤)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