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來源:新華網  |  2021-05-27 09:49:34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青山如黛,黛湖如玉。初夏時節,航拍整治修復後的縉雲山黛湖景區,如同一塊綠色的翡翠鑲嵌在林木蔥鬱的大山之中。黛湖位於北碚區縉雲山縉雲路,水域面積30畝,總庫容12.5萬立方米,該湖是我國藻類基因寶庫,集中了我國80%的藻類,約有20屬、140余種,有“水生鼓藻植物寶庫”之稱。在整治修復過程中,北碚區將黛湖邊的4家佔地面積2.23萬平方米的大型酒店、農家樂搬遷,拆除建構築物1.62萬平方米。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整治修復後的黛湖景色優美,成了週末重慶市民的網紅打卡地。2019年北碚區組織實施黛湖周邊生態修復,圍繞山水林湖草運用“山地溪塘複合生態系統”理念,對黛湖系統治理,栽植喬木、灌木、水生植物、花鏡植物86種、2.89萬平方米,恢復水域面積1.79萬平方米。 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鳥瞰修復後的黛湖。在黛湖的整治修復過程中,對環湖周邊的大型酒店、農家樂進行搬遷後,鋪設了人行步道,讓黛湖成為市民休閒漫步的城市花園。2019年7月以來,重慶市著力實施“四山”保護提升工作,保護、修復“四山”自然人文環境,營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和諧畫卷。2018年至今,重慶市共拆除整治“四山”範圍內違法建設882萬平方米。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放眼望去,現在的黛湖邊綠樹成蔭,湖面碧波盪漾,湖周圍古木參天,湖水清亮明凈,湖底綠藻參差,湖堤倒影,相映成趣。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黛湖周邊新建的沿湖步道,極大地方便了前來遊玩的市民。兩年來,重慶市將“四山”保護提升作為國家山水林田湖草試點工程的重要內容,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著力實施片區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水環境系統修復、國土綠化提升、土地綜合整治等修復工程,已完成中心城區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面積約909公頃、退耕還林約2000公頃,保護修復初見成效。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圖為市民在北碚區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內遊覽參觀。保護傳承“四山”文化也是“四山”保護提升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2018年3月開始,北碚區啟動了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工作,通過對原有山水格局、傳統街巷空間、文物和歷史建築等進行梳理,以保護和傳承為核心,以生態涵養、文化復興為目的,以住民保育、持續觀光、産業導入為手段,恢復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圖為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一角。坐落于縉雲山麓、嘉陵江畔的金剛碑街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曾因煤業而興盛。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專家學者、文化名流寓居金剛碑,或教書育人、著書立説;或興辦實業,開展科研。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遊客在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內拍照留影。在修繕中,金剛碑最大程度保留了建築的本貌。今年底,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將正式開街迎接遊客。目前,重慶已完成“四山”歷史人文資源本底調查,共挖掘歷史建築、風貌區(街區)線索128處(片)。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在“四山”保護提升過程中,重慶也注重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這棟黃墻黛瓦的磚木結構建築是中共中央西南局縉雲山辦公地舊址中的劉伯承舊居。中共中央西南局縉雲山辦公地舊址,修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是西南局進駐重慶辦公後的夏季辦公地點。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主政西南時曾在此辦公。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城市遠洋帶圖】重慶:生態修復助力我國“藻類基因寶庫”美麗蝶變

  圖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縉雲山辦公地舊址中的鄧小平故居。2019年6月,北碚區結合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依託該舊址,正式啟動中共中央歷史陳列展項目。對文物本體外立面進行了保護修繕,蒐集400余件套實物、1000余張照片、檔案資料,展覽面積1100余平方米,預計將於6月初完成布展。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韓夢霖 文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