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提出,要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需要從娃娃抓起。近年來,南岸教育致力於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實現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高中全學段,從班級到學校到社區的全域覆蓋,全區青少年科普率達100%。
近三年,南岸區青少年獲得眾多科技類獎項,其中包括164個國際獎項,337個全國獎項,2849個市級獎項。
目前,該區有5所市級科技示範校,2個市級特色科技工作室,1所全國首批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為青少年悄然播下科技啟蒙的種子。
創新:讓科技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學習生活
機器人、3D列印、模型製作……5月30日,南岸珊瑚小學的學生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體驗拓展課程。
近年來,珊瑚小學構建了三級同心圓課程體系,其中既有國家學歷課程中的科技課程,還開發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模型等14門體驗拓展課程,以及創意發明、DI俱樂部、小實驗家等12門特長彰顯課程。
每學期有1500余名學生參與到體驗拓展和特長彰顯的課程中,讓學生將廢舊材料改造為工藝品、玩具、生活用品,激發創新思維,培養環保意識;通過學習機器人發明史和團隊協作完成機器人組裝,讓學生感受科技之美。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重慶珊瑚中學組織學生參觀科普中心、南山植物園、科技館、展覽館,激發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該校通過積極開展科技活動,舉辦環保徵文大賽,搞車模、航模、建模製作比賽等,讓學生學會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南岸區既抓普及又抓創新,既抓校內也抓校外,逐步探索並完善了一系列青少年科技工作新舉措,培養了青少年動手、動腦的習慣。
普及:44人的小學,人人都是參與者
洪崖洞、解放碑、成都天府熊貓塔……4月28日,在第四屆“奇松杯”超級建築師·智創巴渝大賽的133支隊伍中,有兩隻特別的隊伍,他們是來自南岸區中窯小學的同學,雖然全校僅有44名學生,但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有9名同學組成了兩個隊伍參賽。
“我們堅持‘人人都是科技教育員’的理念,努力培養同學們的科創能力。”中窯小學老師秦佳説,學校從校長到老師總共只有10個人,他們都參加了南岸區舉辦的各類科創培訓,再利用每天的延時課教同學們科學知識,讓學校44名學生都參與到科創活動中。
在超級建築師大賽上,同學們用積木現場搭建出李子壩輕軌站和喜來登雙子塔模型,參賽學生告訴記者,為了用積木“復原”出這兩座重慶的標誌性建築,他和同學們最近幾個週末都去李子壩輕軌站和喜來登觀察、畫圖,在老師指導下,畫出構造分解圖,並精確計算需要的積木數量……
近年來,南岸區通過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已實現了科普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高中全學段、從班級到學校到社區全覆蓋,該區青少年科普率達100%。
聯動:中科院院士當老師教科創
“你們會經常仰望星空嗎?”5月24日,在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文益堂舉辦的科學家大講壇系列講座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前圖書館館長、天文教育專家郭紅鋒老師講述了“中國天眼”(FAST)背後的故事,讓在場學生大開眼界。
2018年,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正式掛牌“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附屬科技中學”,並開設科技創新人才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任班主任,常態化開設深度課題研學、科學家大講壇、開展腦科學培訓等項目。
此後,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楊國強、陳潤生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墨爾本大學教授Paul Mulvaney博士、國科大重慶學院博士生導師魏興戰博士、北京教育考試院科研辦扈岩博士等專家學者,相繼走進重慶十一中“科學家大講壇”,與師生們展開了面對面交流。
近年來,南岸區聯動各類資源,共同推動科創教育,重慶郵電大學與南岸區南山珊瑚實驗小學,重慶交通大學與南坪實驗外國語小學,重慶市第二師範學院與南岸區香溪小學、江南新城南坪實驗幼兒園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共建、協同創新。
近日,南岸區啟動實施了“青英計劃”,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建築工程職業學院5所高校充分發揮高校在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上的優勢,為學生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發現並重點培養一批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質中小學生,深入指導其培育優秀成果。(重慶日報記者 匡麗娜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