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積極探索科技資源配置快速響應機制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6-17 09:24:02

  原標題:面向重大公共需求 面向行業發展需求 面向國家使命 面向科技前沿 重慶積極探索科技資源配置快速響應機制

重慶積極探索科技資源配置快速響應機制

5月11日,重慶高新區聯合微電子中心,技術人員在硅基光電子實驗室抽取需測試的硅光晶片。(重慶日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6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科技資源配置快速響應機制,提高統籌配置人才、項目、平臺等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的效率,有效保障各類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積極成效。

  面向重大公共需求“聚焦”

  建立科研項目快速應急攻關機制: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在全國率先上市

  由重慶醫科大學聯合博奧賽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研發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成為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産品。

  市中醫院應急研發的“藿樸透邪合劑”“柴胡甘露合劑”和“麻杏解毒合劑”3個醫院製劑獲得市藥監局批准使用,4000余瓶合劑配送至集中救治醫院和定點醫療機構,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更好的診治。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去年1月24日,我市隨即啟動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技攻關專項,先後組織實施了四批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共57項,投入財政資金近3000萬元,調動了全市100余家科研機構和單位、2000余人專家團隊參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需求,積極探索科研項目快速應急攻關機制,短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專項實行項目‘雙短’管理,形成快速響應機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項目立項“短流程”,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時間由不少於30天縮短為7天,或以定向委託方式直接確定符合條件的項目牽頭單位。二是項目實施“短週期”,為凸顯項目應急性,重點支持項目研發週期由2-3年縮短為6個月。項目經費事前一次性撥付,實行“包乾”使用。據了解,項目産生的18項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診斷和救治康復,對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用醫療機構製劑應急審批程式要求,市藥監局聯合市衛健委開展應急審批,審批時間從正常的2-3個月壓縮到3-5天,使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臨床應用,加速了患者診治康復。

  面向行業發展需求“聚才”

  量身定制“一企(人)一策”:聯合微電子中心廣聚海內外人才,增強研發能力,向全球提供硅光晶片流片服務

  近日,新認定的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名單出爐,依託聯合微電子中心(CUMEC)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的硅基光電子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上榜。在此之前,聯合微電子中心還成功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聯合微電子中心是2018年10月註冊成立、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兩年多來發展迅速,廣泛匯聚海內外一流積體電路人才,團隊規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業領軍人才8人,高端研發及工藝人才15人。人才隊伍中,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佔四成。

  作為全國首個能實現硅基光電子晶片全流程封裝測試的實驗室,去年5月,聯合微電子中心宣佈面向全球提供硅光晶片流片服務,正在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積體電路研發中心,推動重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

  之所以能廣聚海內外一流人才、團隊規模迅速壯大,由市科技局牽頭為聯合微電子中心量身定制的人才發展“一企(人)一策”措施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一企(人)一策’從科研項目、科技獎勵、成果轉化、財稅政策、安家補助、人才綜合服務等方面強化了政策引導與精準支持,增大‘磁場效應’,使高層次人才願意來渝,潛心篤志投入科研中,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博士後人才,讓他們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市自然科學基金專項中還設置了“博士後基金項目”,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後工作站的在站博士後優先予以項目支持,並允許自主選題、自主管理和自主結題。

  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博士後基金項目”申請人數由130人增加至270人,對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産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面向國家使命“聚力”

  快速佈局戰略科技平臺: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成為我國農業領域首個、也是重慶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2017年,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戰略部署,科技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對此,我市快速響應,立足優勢領域“聚力”,謀劃佈局戰略科技平臺,相繼在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材料、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等優勢領域認定建設市級技術創新中心24家,做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建的儲備。

  2019年認定建設的重慶市生豬産業技術創新中心,經過不到兩年時間的培育,已成功升級為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

  今年3月,由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牽頭建設的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獲得科技部正式批復,成為我國農業領域首個、也是重慶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豬糧安天下”。生豬産業是我國畜牧乃至農業的支柱産業。該中心的獲批,對於重慶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戰略任務,加快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總部位於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在華北、西北、華東和華南佈局4個分中心,共同發揮協同創新作用;在四川、廣東、廣西、河南、湖南、江西等生豬優勢主産區建設6個示範站,共同發揮成果轉化與試驗示範作用,形成“1+4+6”發展格局。

  “我們將聚焦生豬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綠色高效養殖、重大疫病防控三大關鍵核心技術,建設生豬種業、優質生豬養殖、生豬養殖投入品加工製造三大成果轉化和示範基地,保障國家生豬種質資源安全,推動生豬産業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表示。

  面向科技前沿探索“聚智”

  加速夯實基礎補齊短板: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是重慶第一個數學領域的國家級科研平臺

  去年2月,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正式獲批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也是重慶第一個數學領域的國家級科研平臺。

  作為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牽頭單位,重慶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水準走在全國高校前列。該校“最優化與控制”實驗室是西南地區數學領域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時還擁有“運籌學與系統工程”“智慧金融和大數據分析”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該校楊新民教授牽頭完成的“向量最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獨立完成的“廣義凸性及在數學規劃中的應用”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些成果,為爭取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落地重慶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2019年科技部啟動建設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後,我市迅速與科技部進行對接,積極爭取支持。2019年9月獲批由重慶師範大學牽頭建設重慶應用數學中心,並在建設期內獲得1000萬元支持,用於相應的科研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團隊)引進、科技項目研發等,為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落地進一步創造條件。

  據了解,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擁有強大的科研陣容,由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單位參與共建,並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志明、袁亞湘領銜學術委員會。

  面向科技前沿探索“聚智”,該中心將瞄準信息科學、先進製造、智慧交通和生物醫學四大領域,研究解決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工程、區域及企業發展中的數學問題,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産業化的對接融通,大幅提升重慶應用數學研究水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

編輯:胡明珠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