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墊江豆花如何“花”開萬家?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6-23 13:12:27

重慶墊江豆花如何“花”開萬家?

6月8日,墊江石磨豆花示範店。黃素華(中)正幫著孫子李濤(右)磨豆子。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重慶墊江豆花如何“花”開萬家?

6月8日,墊江石磨豆花示範店。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重慶墊江豆花如何“花”開萬家?

六月八日,墊江石磨豆花示範店。黃素華(左)和孫子李濤(右)正在一起做豆花。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6月8日清晨,93歲的黃素華理了理耳鬢的白髮,翻開那本放在床頭的影集。影集裏,黃素華化著淡粧,手捧鮮花,身著一襲有蕾絲花邊的拖地婚紗,雖是滿臉皺紋卻精神矍鑠。

  “人生有三大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我幹的是最苦的行當,年輕時沒精力梳粧打扮,出嫁時連個嫁衣都沒有。當時我就想,等我老了,豆花店後繼有人了,就去補拍一套婚紗照,沒想到今天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黃素華笑著説。

  黃素華是墊江最早經營石磨豆花店的人之一。因為一碗豆花,讓她在墊江老縣城的知名度頗高,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吃過她做的豆花,也認識她。

  幾十年來,墊江石磨豆花在黃素華手裏變成生意,經過不斷地傳承、創新、發展,已在全市各區縣擁有3000余家門店,年産值達6億元,成為一個帶動數萬人致富的産業。

  一碗豆花一分錢

  家常菜也能養家糊口

  “推磨,搖磨,騎馬馬坐轎轎,走進城來逛一朝……”當日,在墊江城區朝陽路的石磨豆花示範店,黃素華下意識地哼唱起這首與推豆花有關的民謠。70多年前,她擔著豆花到墊江新民場鎮叫賣,一分錢一碗,硬是把一道家常菜變成了一門生意。

  回憶往事,黃素華娓娓道來:聽上一輩的人講,至少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豆花就成為墊江的家常菜,當地人在逢年過節或舉辦紅白喜事時,總會以自家推的豆花待客。小時候,她就跟媽媽學會了點豆花。

  17歲出嫁後,黃素華家裏的經濟情況不太好,時常吃不飽、穿不暖,她只有拼了命地幹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著火把下地種田、幫人放牛羊、蓋房修路……每天疲於奔命,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有一天,黃素華在街上看到一個老頭挑著兩籮筐饅頭叫賣。“街上的布匹、雨傘、饅頭……都是農民自己做出來的,我賣豆花也能賺錢!”黃素華受到了啟發。

  選豆、洗豆、泡豆、磨豆、濾漿、燒漿、點鹵,豆花的製作工藝,黃素華爛熟於心,“豆花顏色好不好、綿不綿實、好不好吃,就看你點膽水點得好不好。”

  “我媽在家一鍋一鍋地做豆花,做好了就讓我們嘗,問我們好不好吃,跟上一鍋有啥子區別。那段時間,天天吃豆花、頓頓吃豆花,一家人都吃膩了。”黃素華的幺女兒李錦梅回憶説。

  經過反反復復地嘗試,黃素華做的豆花終於得到了全家人的肯定。黃素華連忙挑著籮筐到街上去賣豆花,“當時,一個饅頭賣一分錢,一個包子賣兩分錢,”經過比較,她最終決定一碗豆花賣一分錢比較合適。

  每天淩晨4點,她就開始忙活。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寒冬臘月,天亮之前,她必須要把豆花做好。她明白,但凡她偷點懶,家裏的日子就得難過。

  “常年磨豆子,我這雙手全是老繭,腰都挺不直了。”黃素華説。就是靠著這股不認命、不服輸的勁,黃素華硬是將墊江人家裏司空見慣的豆花變成了養家糊口的生意。靠著賣豆花,她的7個孩子不但吃飽了飯、穿上了新衣服,還都上了學,住上了磚瓦房。

  門檻低見效快能致富

  從“1”繁衍到“3000”余家

  “見我賣豆花賺到了錢,大家還給我起了‘豆花西施’的外號。”黃素華笑著回憶説,賣豆花賣出名堂後,十里八村的鄉親都知道了我的致富故事,紛紛登門拜訪,向我討教做豆花、賣豆花的經驗。眾多取經的鄉親中,周范時是其中之一。

  周范時是黃素華老家村子的負責人。改革開放後,國家鼓勵鄉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可一窮二白的村子找不到發展門路。聽説黃素華的故事後,周范時找上門,邀請她擔任由村裏創辦的豆花坊的老師,教大家做豆花。

  搭爐灶、購買鍋碗瓢盆、選豆、泡豆、磨豆……黃素華從每個細節講起。經過一週的籌備和苦練,1980年7月的一天,村集體辦的豆花店開張了。當月靠賣豆花,村上收入了100多元。

  新民鎮一個村靠賣豆花賺了錢的消息在墊江其他地方引起不小的轟動,其他鄉鎮、街道紛紛派人前來參觀學習。進入上世紀90年代初,墊江一些鄉鎮和街道也陸陸續續有了豆花店。

  又過了10來年,一些敢闖敢幹的墊江人,開始到墊江周邊的區縣或重慶主城開豆花店。漸漸地,墊江石磨豆花、梯坎豆花、張豆花、吳記豆花等一大批豆花店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

  墊江縣三溪鎮村民張俊奇就是這豆花創業大軍中的一員。早年間,張俊奇曾在重慶主城做銷售,10多年下來沒掙幾個錢。後來,聽説親朋好友靠賣豆花賺了錢。2019年,他果斷辭職,拿著積蓄在南岸區彈子石老街開了家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墊江石磨豆花示範店。

  由於彈子石老街景區近年來遊客增多,他的店現在每天平均能賣500碗豆花,一年有30多萬元營業額,扣除人工、房租、水電等成本,還剩20萬元左右,比打工划算得多。“接下來,我還打算再開一家分店。”張俊奇自信地説。

  墊江商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由於門檻低、見效快,經過不斷地傳幫帶,如今墊江已擁有石磨豆花店400余家,帶動近5000人就業,全市有墊江石磨豆花店3000余家,帶動數萬人創業就業。

  産品創新文化塑魂

  路邊小吃進廳堂

  2004年,黃素華的孫子李濤,從部隊退伍回到墊江老家,準備繼承婆婆的手藝,重新開一家豆花店。

  但在走訪過程中,李濤卻發現了墊江豆花的一些問題:墊江豆花店的確遍佈重慶,但這些店舖大多是路邊攤,環境簡陋空間狹窄,消費檔次也低,顧客吃一頓飯,一般也就二三十元。

  李濤認為,墊江豆花要改變路邊攤的現狀,除了要繼續把味道做好外,還必須用文化來包裝豆花産業。李濤一方面拜婆婆黃素華為師,研究豆花製作技藝,另一方面則蒐集與豆花有關的文獻資料,以及石磨、簸箕、濾架等傳統製作工具。

  2019年,李濤在墊江開了第一家集豆花美食、豆花文化、豆花體驗、豆花民俗文化館為一體的墊江石磨豆花示範店。

  示範店佔地300多平方米,其外形建築以巴渝吊腳樓為特色,門店兩側擺放著年代久遠的石磨,店內四週則懸挂著豆花製作工藝的圖片和與豆花有關的詩賦。示範店旁則是石磨豆花製作工坊、以及石磨豆花民俗文化展覽館。

  “豆花跟服裝一樣,每年需要創造不同的新款來抓住市場。”李濤介紹説,為解決菜品老套的問題,他和他的團隊每年都會創新推出一兩道新穎的豆花菜品,盡力讓傳統地方美食煥發新活力。在示範店,顧客既能品嘗到推陳出新的豆花菜品,也能體驗豆花製作工藝,了解豆花的文化和掌故。

  不僅如此,李濤還以黃素華的名字註冊了墊江石磨豆花品牌,通過連鎖加盟等方式,走上了一條品牌化的發展之路,目前全市已經有10多家店舖。

  經過數十年的創新發展,墊江石磨豆花已形成白豆花、菜豆花、葷豆花、工藝豆花、宴席豆花等不同種類。伴隨豆花産業的迅猛發展,墊江縣政府制定了石磨豆花發展規劃,建立了花椒、油菜、榨菜、蓮藕、辣椒等食材基地。目前,僅墊江就有23個鄉鎮種植黃豆近萬畝,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為實現豆花産業的標準化,該縣還出臺了從原材料到加工製作、裝盒、石磨豆花示範店建立等的標準化規程;同時,開展了評選名店、名廚、名菜等活動,並結合縣就業培訓中心開設了“石磨豆花技藝課”,培養後備人才;此外,結合墊江牡丹文化旅遊節,通過農文旅融合,為豆花産業的發展注入文化內涵。

  當地政府還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參加全國各種類型的展覽展銷活動,提升墊江豆花的知名度。同時,邀請全國的餐飲專家、文化學者,為墊江豆花産業發展出謀劃策。

  如今,墊江石磨豆花已走上了産業化發展之路,正試圖通過農文旅商研深度融合,擦亮墊江這張閃亮的“金字招牌”。墊江也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石磨豆花美食之鄉”稱號,同時該縣也在積極申報墊江石磨豆花中國地理標誌。(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