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修繕竣工試開放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7-01 09:27:42

  原標題:再現《新華日報》在渝戰鬥的光輝歷程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修繕竣工試開放

重慶: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修繕竣工試開放

6月30日,渝中區化龍橋,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修繕竣工試開放。圖為觀眾在舊址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重慶日報訊 (記者 趙迎昭)6月30日,位於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岩的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修繕竣工,並面向觀眾試開放。觀眾可前來參觀“新華之光耀華夏——《新華日報》《群眾》週刊專題展”等展覽,感受《新華日報》和《群眾》週刊在渝戰鬥的光輝歷程。

  當日,藍天白雲下,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入口處,“新華日報”4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這處嘉陵江畔依山而建的建築群,由5棟竹木、土木結構樓房組成,“新華之光耀華夏——《新華日報》《群眾》週刊專題展”位於1號建築中。

  “我們認真梳理歷史脈絡,深度挖掘文物背後故事,在專題展中展出了30余件實物和180余張珍貴歷史照片,生動講述《新華日報》和《群眾》週刊在渝戰鬥的光輝歷史。”紅岩聯線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説。

  據了解,《新華日報》和《群眾》週刊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在國統區發行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黨報和黨刊。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1938年10月,武漢淪陷,10月25日,新華日報遷至重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領導下繼續出版發行。1939年5月,因日機轟炸,原位於重慶城區蒼坪街和西三街的新華日報館舍被毀,遂遷往化龍橋虎頭岩,與《群眾》週刊合署辦公。在這裡,《新華日報》出版發行了2700余期。

  在上述展覽中,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創刊號吸引了觀眾駐足觀看。其創刊號的發刊詞旗幟鮮明地亮出辦報宗旨:“願在爭取民族生存獨立的偉大的戰鬥中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創刊號附近,陳列著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人為《新華日報》創刊的題詞。其中,周恩來寫道:“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

  對此,朱軍介紹,抗戰時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的《新華日報》擔當著“抗戰號角、人民喉舌”的重要角色,在鼓舞人民鬥志、打擊反動勢力、團結領導人民群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新華日報》:我們不僅有一支八路軍、新四軍,還有一支“新華軍”!

  走在整潔、優美的舊址中,很多觀眾並不知道,這處寶貴的文物,曾在去年8月一度被洪水淹沒。那次洪水過境,導致1、2、3、4號建築不同程度被淹,洪水最深處達7米。紅岩聯線管理中心遺址保護部部長吳統凡介紹,當時,近200人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等奮戰6天6夜,守護住了這處舊址。

  這處地勢低窪的文物今後如何應對洪水呢?據介紹,紅岩聯線管理中心已聯合渝中區開展了防洪排澇工程,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疏通雨水排江的天然通道,重構區域雨污水管網系統,新建排澇池、雨水回用池和分流井等。雨水回用池可以收集雨水,用於澆灌植物等。雨水回用池裝滿後,多餘雨水可排入江中。這項工程實施完成後,將有效解決區域洪水倒灌問題、消除內澇風險,在江水高水位和強降雨同時發生時,也可保證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防洪排澇安全。

  據悉,為服務黨史學習教育,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週一至週日全天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7:00。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