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夏糧種植面積16年來首次增加
來源:重慶日報  |  2021-07-12 08:59:37

  原標題: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打好夏糧“翻身仗”——重慶夏糧種植面積16年來首次增加

  7月初,市農業農村委召開的“保供給、穩增收”工作專班調度會上公佈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全市夏糧(主要包括小麥、春馬鈴薯、胡豆、豌豆等)種植面積預計556.5萬畝,同比增加1萬畝,實現16年來首次增加!

  在“糧食安全”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的關鍵詞,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當下,我市如何打好夏糧“翻身仗”?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年初,在我市糧食主産區之一的梁平,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便親自部署糧食生産工作,深入分析、研究糧食生産相關問題。上半年,該區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相關研究會幾乎每兩月便召開一次,這樣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究其根本,是因為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首次提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按照會議精神,今年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決抓落實,各區縣黨政主要領導多次研究部署,從政治高度推進春季農業生産各項措施紮實落地。

  按照國家下達的種植面積只增不減要求,梁平提出綜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復耕、加大惠農政策力度等措施,將糧食種植面積從97萬畝提高至101萬畝,並以區委、區政府的名義與各鄉鎮簽訂糧食生産目標責任書,將糧食面積、産量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等考核。

  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當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並在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的基礎上,增加了有機肥替代、綠色防控、水稻高質高效創建等項目補貼,進一步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

  撂荒地復耕增加種糧面積

  糧食種植面積只增不減,如何增?從哪增?除了遏制耕地“非農化”外,我市還採取了一個重要措施: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

  自去年10月起,永川區金龍鎮洞子口村便開展了整村土地宜機化整治,盤活全村近6000余畝土地,引進大戶進行種植。該村種糧大戶徐順江挑起大梁,不僅承擔了宜機化整治的全部工作,還承包了3000畝土地種糧,其中2000畝為小麥。

  我市小麥畝産僅200多公斤,與小麥主産區河南等地相比並不高。在效益低下、大家都不願種的情況下,原本主要種植水稻、高粱的徐順江為何作此改變?

  “宜機化整治後,通過農機操作,一人一天可以耕種50畝地,也不需要額外的人工費用,我覺得還是有利潤!”徐順江説,去年改完土地已是11月中旬,從種植時間上看稍遲了一些,目前畝均産量僅190公斤,但由於省了人工,他依然有錢賺。

  同時,通過農業部門、市農科院免費提供優質小麥種子,並提供專業技術指導,當地有些小麥種植戶畝産可達350公斤以上。徐順江表示,今冬還將繼續種植小麥。

  不僅是永川,酉陽花田鄉、石柱三星鄉、巫山雙龍鎮等地均通過撂荒地復種種上了水稻、黃豆、胡豆等作物,不僅推動了夏糧種植面積增加,也為全年糧食面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技術指導保障生産有序

  記者了解到,為了助力糧食生産,今年我市還落實了19個春季田管技術指導組長效運行機制,在各區縣推廣新技術、新品種。

  在我市夏糧中,豌豆、胡豆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此前,胡豆赤斑病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赤斑病防治難度較大,一旦爆發,減産量高達50-70%,嚴重者甚至顆粒無收。

  榮昌區河包鎮村民龍吉果對此感受頗深。作為水稻種植大戶,他此前每年利用500畝冬閒田種植胡豆,但受赤斑病影響,每每費了力也見不到錢,種植信心開始動搖。

  今年,以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長張曉春為組長的第18技術指導組,在榮昌、永川、巫山重點推廣了抗赤斑病的胡豆新品種,併為村民們悉心指導相應的新技術。此外,技術指導組還主動拓展江浙市場,幫助村民打通銷路。

  “今年的收益還可以,胡豆畝産值平均1200元,管得好的有2000元,浙江的老闆開車來地裏收,直接給現錢,這個‘副業’的收入已高過‘主業’了!”龍吉果説。

  在巫山縣雙龍鎮,張曉春小組還推廣了矮化豌豆品種,在柑橘、李子樹下發展林下種植。由於種植技術難度不高,村民種植熱情較高,平均每畝産量350公斤,産值2000元左右。

  “除了新品種,技術指導組還在部分區縣試點推廣了水稻淹水直播等新技術,也為全市糧食面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市農業農村委糧油處處長白潔説,當下春馬鈴薯收穫接近尾聲,夏糧已豐收在望,預計總體單産為每畝216.5公斤,較去年同比增加1.1公斤。 (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編輯:胡明珠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