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藝術為抗疫人物塑像——評廣播劇《英雄的守護》
來源:重慶日報  |  2022-03-24 17:22:48

  原標題:【兩江潮·文藝評論】于昊旻 弓鋮|用聲音藝術為抗疫人物塑像——評廣播劇《英雄的守護》

  聲音,是廣播劇表現力的基石,由語言、音樂、音響三要素構成。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播、中共重慶萬州區委宣傳部、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聯手打造的廣播連續劇《英雄的守護》,充分依託“聲音”塑造劇中角色,是一部廣播劇作的優秀案例。

【轉載】用聲音藝術為抗疫人物塑像——評廣播劇《英雄的守護》

  《英雄的守護》全劇四集約114分鐘,以武漢金銀潭真實發生的故事為基底,塑造了疫情籠罩下金銀潭“最美逆行者”、無私奉獻的志願者、病毒感染患者等真實形象,藉由不同的人物形象共同書寫了一曲抗疫之歌。

  該作品摒棄人物的公式化、概念化表達,通過賦予語言特定情感推進敘事發展,以聲音的表現力、感染力為觀眾構建想像空間。尤其是,“獨白+對話”的語言敘述模式,並配以多重聲感、適當配樂及音響,更便於聽眾了解故事發展、洞悉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借助上述不同“聲線”,我們似乎也能“看到”劇中角色立了起來,人物活了起來。

  此劇採用第一人稱敘事,以“張院長”作為串聯起故事發展的線索性人物,出色的語調控制、節奏把握,使得該人物形象得到最優呈現:展現了一個深夜抽筋痛醒、日常行動不便的漸凍症病者;一個聲音哽咽害怕失去妻子的丈夫;一個運籌帷幄、關愛病人的院長。

  劇中,演播語言的“動作感”設計也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説服力。

  熟睡中急促的呼吸聲、抽筋痛醒的喘氣聲,無不表明“張院長”正深受疾病折磨。

  工作認真負責的護士長,聽聞父親去世噩耗卻只能通過微信視頻送別。視頻中哀樂伴隨護士長的抽泣聲,聽眾可清楚捕捉到悲傷壓抑且無能為力的情感,使護士長為人子女的孝順、為醫者的守責的形象更為立體豐滿。

  面對可怕的病毒、高強度工作,年輕護士黎明承受巨大精神壓力,悲傷害怕到寫下遺書,與家人通話後更是嚎啕大哭。在劇中語調的變化體現了她的心路歷程,從不滿到虛弱,從害怕到昂揚,最後在使命感召下飛速成長,並火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還有馳援武漢的全國各地醫療隊,醫者仁心的毛主任,不忘恩情、不懼風險的汶川護士王豆豆,他們是無數奔赴武漢的醫護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彰顯全國人民眾志成城、一心抗疫的民族精神。

  除醫護工作者外,疫情下普通民眾形象也在劇中全面構建:江婆婆與胡爺爺因剩飯引發的爭執透露她的勤儉節約,對話中不斷提及孫女盡顯慈愛,留遺書捐出遺體又體現出她的無私奉獻精神;小餐館老闆娘貝貝不懼危險為醫護人員提供暖心餐;志願者司機小勇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不辭辛勞、默默守護;高齡大媽主動要求加入社區值守,連夜歸的院長也被她攔下認真檢查,樸實直爽的話語凸顯人物的可信可親。

  創作者在有限時間內用寥寥數語塑造了這些平凡人真實生動的性格,形象鮮明。

  本劇主題曲《謝謝你》,從歌名到內容均貼切主題,娓娓道出對無私奉獻者的深深致敬之情。劇中配樂也隨故事情節發展或激昂、或悲愴、或肅穆,為聽眾提供了一種沉浸式聽覺空間。

  廣播劇經久不衰自有其道理,但其最大特質便是,它從問世就以其強烈的時代感和執著的現實關懷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英雄的守護》就是如此,以生動多態性的聲音、觸動人心的語言塑造了抗疫人的形象,用聲音對現實、對民眾進行“書寫”,再現了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人民最真誠樸素的情感,最真摯可貴的品格,以及疫情大考中凝練和昇華的價值追求。

  《英雄的守護》真實反映了全社會、全民族合力抗擊疫情的團結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這就是該劇一經播出便好評如潮的原因。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