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亮相央視專題片《領航》 銅梁火龍光芒耀眼
10月8日晚,16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專題片裏採用了銅梁火龍以及大美重慶的畫面。特別是《領航》第二集《科學指南》片尾,當配音説到“使中華文明,再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迸發出絢麗的光彩”時,電視畫面播出了一組漫天飛舞的銅梁火龍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梁龍近年來頻頻亮相央視,在向全世界展示精湛火龍技藝,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將重慶人的勇銳和擔當詮釋得淋漓盡致。
銅梁龍舞代表了巴渝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火熱追求
“銅梁是‘龍舞之鄉’,銅梁龍舞藝術在長時期流傳中,形成了龍燈舞和綵燈舞兩大系列,有20多個品種。”銅梁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宗和雲介紹,其中火龍是銅梁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爐火熊熊,1600℃高溫將生鐵融化;木拍擊打,鐵水怒放化作炙熱火花;鏗鏘的鑼鼓聲裏,袒胸赤膊的銅梁漢子在鐵花飛濺中舞動神龍,用勇銳與擔當演繹出節日的吉祥和歡樂。
銅梁龍舞精彩紛呈,慢遊龍、連環套、單車快舞、流星趕月等等,舞起來氣勢恢宏,時而飛騰跳躍,時而行進起伏,時而衝上雲端,時而入海破浪……以其行雲流水的技藝、恢宏磅薄的氣勢著稱,既象徵著中華民族奮發騰飛的精神面貌,也代表了巴渝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火熱追求。
銅梁龍舞先後參加了國慶35週年、50週年、60週年、70週年慶典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9年北京世園會等國內國際重大慶典活動,並遠赴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300余場文化交流,向全世界觀眾展現了銅梁龍舞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傳承中創新讓銅梁火龍煥發新光彩
“膽子要大,力氣要均勻,儘量往高處遠處打。”不久前,在銅梁區高樓鎮涪江碼頭,一群興致高漲的當地村民正在用涪江水代替鐵水,在高樓火龍的區級非遺傳承人歐建康師傅的指導下,練習“打鐵水”技巧。
為培養更多的鋼花鐵水煉製及拋灑傳承人,不斷將銅梁火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揚光大,銅梁區文旅委不定期舉行火龍(鋼花鐵水)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這天,銅梁區文化館和高樓鎮文化服務中心安排了專業老師,對來自高樓鎮和鄰近鎮的近40名群眾開展為期6天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培訓。
“銅梁火龍之所以精彩壯觀,除了有舞龍人帶來的狂野而靈動的龍舞表演外,還有關鍵一環:打鐵水。”銅梁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高曉濤介紹,雖然銅梁火龍已經蜚聲海內外,但銅梁依舊在不斷提升銅梁火龍“打鐵水”技術和龍舞表演技藝方面的水準。
“只有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和提升,古老的銅梁火龍才能煥發新的光彩。”高曉濤介紹,在龍舞表演技藝方面,當地通過對表演時龍形、舞龍隊員形體表現等方面進行提升,讓表演更加流暢、更具觀賞性。
龍燈彩扎産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在銅梁,舞龍是從娃娃抓起的。”宗和雲介紹,2005年,銅梁將自編的龍舞及龍文化鄉土教材發放到了全區的中小學校。
銅梁龍舞的種子在校園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有不少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參加學校的龍舞集訓隊。如今,全區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龍隊。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高曉濤表示,近年來,文物資源和文化遺産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依託銅梁龍舞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梁還大力發展龍燈彩扎技藝及基地建設,先後在太平鎮坪漆村、土橋鎮慶林村、水口鎮樹蔭村、西河鎮雙永村、安溪鎮金灘村建成6個龍燈彩扎基地,並在太平鎮坪漆村、巴川街道玉皇村建成了兩個龍燈彩扎和展示車間,實現了對原有龍燈彩扎基地的提檔升級,進一步促進了銅梁區龍燈彩扎産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龍燈産、供、銷産業鏈條,龍燈系列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和美、英、日、俄等10多個國家。(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