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山:飛出大山的老鷹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10-31 18:44:50

  秋高氣爽,彩林漫山。

  在重慶市巫山縣官陽鎮老鷹村,村民代直貴正在路邊採挖中藥材獨活。

  “種了10畝獨活,可以收入3萬多元。”代直貴直起身子,抹了一把頭上的汗水,指著旁邊的一塊地説,“我這裡還種的有貝母,要值五六萬呢。”

  陽光照在他身上,與身後的光伏電板、農舍和遠處的彩色山林相映成輝,宛如一幅秋居山林圖。

【轉載】重慶巫山:飛出大山的老鷹

  嚮往老鷹飛出大山

  今年61歲的彭顯龍是土生土長的老鷹人,老鷹村的點滴變化,他都看在眼裏。

  “以前,我們這裡叫老林村。”在他記憶裏,老鷹村位於官陽鎮的大山深處,四週都是深山峽谷和原始森林。村民們一抬頭,就能看見老鷹在頭上盤旋。他們嚮往像老鷹一樣飛出大山,久而久之,就叫成了老鷹村。

  當時,該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信號,一年四季,村民的眼中只有樹葉的枯榮和氣候的冷暖。

  全村222戶人家,只有兩間磚混房,這兩間磚混房的材料,全靠騾子和人從山外馱進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744個老鷹人,擁有1350畝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耕地,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50畝,主打産業是傳統的紅苕、包谷、洋芋“三大坨”。

  “天不亮就出門,天黑盡才回家。”村裏不通公路時,村民進出老鷹村,只能步行。背農産品去賣,買點生活物資回來,到場鎮,一來一回需要整整一天。

  “貧窮”與“落後”仿佛成為了老鷹村世世代代村民擺脫不了的命運,更是歷屆村黨支部心病。

  路通了 幸福就來了

  要脫貧,先修路。

  為此,村黨支部將修路提上議事日程。

  “通往老鷹村的路山高坡陡,地質條件差,施工難度大,大型機械進不來,怎麼辦?”

  “修!就算用鋼釬一寸一寸鑿出來,我們也修!”

  於是,村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帶領幹部群眾用鐵錘一錘一錘砸、用鋼釬一釬一釬鑿的原始辦法修路。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5月1日,老鷹村通往官陽場鎮的18.8公里公路終於全線修通。

  對於飽受大山阻隔的老鷹村村民來説:路通了,幸福就來了。

  2018年,村民彭世春利用國家政策補助的4萬元,修建了新房——他以前居住的是一間用土坯烤煙房改成的房子,墻上四處開裂,灶門就是進出的大門。搬進新房後,他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了村外的世界。

  此外,村裏還在打杵溝、風莊、楊家槽修建了3個集中居住點,配套解決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將居住在危舊房的村民集中安置下來。

  如今,老鷹村已有70余戶人家住進了新建的磚房,以前搬離老鷹村的村民也漸漸搬回了村裏。

  在楊家槽安置點,村民馬灼堂正忙前忙後招呼客人。他以前常年在外地務工,路通後返回家鄉,辦起了農家樂,接待過往的客人和藥材商。

  “現在,不僅可以照顧家裏的老人孩子,還能有幾萬元的收入,可以説是一舉兩得。”現在,他一家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

  就在道路即將修通時,村民代光華就到城裏考了駕照,並在路通後花了3萬元購買了一輛農用車。

  “有輛車,自己的中藥材運出山就方便了,還能幫村裏人拉點東西。”代光華説,現在,他種了10多畝中藥材,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不通路時,有人來收購中藥材,價格只有外面的一半,種多了划不來。”代光華告訴筆者,如今路通了,中藥材的價格也與市場行情一致,村民們都想多種些中藥材。

  村黨支部書記王遠太介紹,老鷹村平均海拔1300米至1700米,年平均氣溫僅10.5℃,有種植中藥材傳統。為解決發展的問題,村支兩委結合實際,形成以種植獨活、貝母為主的中藥材産業發展思路。

  為此,他們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格局,發展種植了1000畝中藥材。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8128元。

  “這條路,相當於讓老鷹村鳳凰涅槃。”現在的老鷹村,道路硬化了、産業發展了、群眾脫貧了,村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正以昂揚的鬥志,行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人民日報客戶端重慶頻道 常碧羅 盧先慶 方丹)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