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重慶市渝北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渝北區教育委員會主辦,渝北實驗中學校、渝北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渝北區文化館、渝北區碧津美術館承辦的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在渝北實驗中學校舉行。活動以“講好文化遺産故事,展現中華文明風采”為主題,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尊重和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創造力、藝術表達能力,為個人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活動當天,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渝北實驗中學分館、渝北實驗中學校校史館正式揭牌開放,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與渝北實驗中學校簽訂了館校共建協議,現場還舉辦了渝北區非遺展演、流動博物館進校園和“感知非遺·傳承文化”互動體驗等活動。
在渝北區非遺展演舞臺,小河鑼鼓、趙氏武術、川劇、華鎣高腔等非遺節目精彩上演。在“感知非遺·傳承文化”互動體驗環節,渝北剪紙、譚氏面塑、棕編手工藝、“蒔花在野”傳統插花、傳統紡織技藝和傳統拓印技藝等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場為學生展示並教授傳統技藝。在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流動博物館展區,“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多彩非遺、絢麗渝北——渝北區代表性非遺項目展”、“匠心——巴渝古床藝術圖片展”、“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碧津美術館館藏精品美術作品聯展”等4個巡展吸引廣大師生駐足欣賞。
據介紹,近年來,渝北區文化旅遊委和區教委持續加強合作,推進文化遺産走進校園,在渝北實驗中學打造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分館,推出“戲曲進校園”、“非遺課堂”等文化遺産進校園專項活動和“行行出狀元”傳統文化研學項目、“紅色路·心之旅”紅色參觀線路等文化遺産教育品牌。
下一步,渝北區將進一步加強文化與教育部門之間的協作聯動,完善館校共建機制,常態化推進文化遺産進校園、進課堂,在博物館等文化陣地打造中小學生第二課堂,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保護傳承文化遺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渝北區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