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紅岩村瓦屋社,雞鳴狗吠聲聲相應,繁花碩果景景相依,鄰裡之間相互幫助……一幅和美鄉村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
各出其力 改善居住環境
“今天下午搞大掃除,大家都一起哦。”“要得,沒得問題。”“正好,我上午就能把地裏的活兒幹完。”瓦屋社社長吳昌政沿著蜿蜒小道,一路偶遇村民一路發佈通知。吳昌政介紹,瓦屋院子聚居的28戶都是吳姓人家,樂於助人、敦親睦鄰、勤勉上進是大家尊崇的家風家訓,此次村上開展院落微治理,基於良好的家風家訓基礎,使整治工作開展的很是順利。
圖為瓦屋院子的居住環境。(成蓉 攝)
瓦屋院子是紅岩村開展院落微治理的一個示範點,為了更好發揮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優勢,村上將吳昌政選為“院長”,主要負責組織人員參與院落微治理。“大家都很積極,特別是在人居環境改善上,隨喊隨到,主動參與。”吳昌政説。
為了進一步營造美麗鄉村氛圍,村民楊紹容主動提出將自家閒置舊房推倒,將房屋的木棒、瓦片以及家裏的老物件全部捐出,用於院子入口處的文化墻打造。
氛圍營造起來、道路硬化了、渣堆變菜園……看著老家環境越來越好,吳利一家決定將破舊的老房子重新修繕,如今漂亮堅固的樓房已初顯雛形。
主動謀劃 發展庭院經濟
“幾十年前這一帶很熱鬧,後來好多人去了城裏面,這裡也就逐漸冷清下來,不過我看如今這勢頭,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好。”村民吳昌模説,瓦屋院子坐落在綦江老瀛山腳下、景區道路之旁,也是農村客運的換乘點,良好的地理位置,乘上此次微治理的“東風”,大家開始主動思考增收創收問題。
盤活庭院經濟,吳昌模心動更有行動。最近,吳昌模利用閒置地塊,將雞鴨圈舍和蜂園重新修建。“今年我養了100多只雞鴨、70桶蜜蜂,預計收入5萬元,以後我還會擴大養殖規模,實現更大的增收。”吳昌模説。
隨著微治理的深入,嗅到商機的不止吳昌模一個。村民吳昌成家是離鄉村公路最近的一戶,曾經開過小賣部的他本就有做生意的經驗,如今他計劃利用自家門前的寬敞院壩經營壩壩茶。
“以後人氣會越來越旺,我要開個小型農家樂,主要賣農家豆花飯。”今年75歲的陳樹玉充滿幹勁,她表示遊客到她家來不僅可以吃農家菜,還可以體驗割韭菜、包餃子等,讓大家走進瓦屋、愛上紅岩。
“接下來,我們還將以瓦屋院子微治理試點為契機,大力改善人居環境,著力發展庭院經濟,努力打造‘綦家大院’的‘紅岩樣板’。”三角鎮紅岩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慶説。(文:丁玉冰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