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來源:重慶日報網  |  2025-08-12 09:10:38

  原標題:重報深一度|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8月6日,豐都縣仁沙鎮,背景是渝東連綿的群山,田壟與林木間,一幅現代工業與千年農耕文明交織的畫卷在記者眼前展開。

  一座雄壯的採氣平臺——泰頁1試採站,如同鋼鐵巨人般矗立於平整開闊的井場。它的腳下,灰頂的控制室、銀色的儲罐、黃色的採氣樹佈局井然;縱橫的管線如通血脈,將寶貴的“工業黃金”輸送出去。

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8月4日,豐都縣仁沙鎮,丘陵中的復興油田泰頁1#試採站。記者 張春曉 實習生 陳昕雯 攝/視覺重慶

  這裡,就是重慶市和整個四川盆地的第一個油田——復興油田的核心作業區。一種暗金色的、被地質學家稱為“揮發性”的輕質石油,正從這座鋼鐵巨人腳下數千米深的侏羅紀頁巖層中汩汩而出。

  它的誕生,在中國的能源版圖上點亮了一個新的坐標;其背後則是十餘年探索和開拓,歷經起落的“破冰”史詩。

  “富氣少油”魔咒下的十年求索

  2009年,當中國的能源巨頭們將目光投向廣袤的四川盆地時,一個流傳了半個世紀的地質學“魔咒”仍在業內迴響——“富氣少油”。

  盆地內天然氣田星羅棋佈,涪陵、普光等世界級大氣田的發現,似乎都在不斷印證著這一論斷。

  然而,勘探者們不願放棄任何一絲可能。

  江漢油田專家劉喬平,彼時還是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技術員。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2009年團隊初次進駐川東時的情景。“那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大安寨段’層位。”他回憶道,“各種地質資料都顯示,那裏應該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都憋著一股勁,想破局。”

  最初的鑽井結果令人鼓舞,確實見到了油氣。但後來儘管打了10多口井,産出的油氣卻始終不多,無法形成有經濟效益的工業化開採。

  深夜的會議室裏,煙霧繚繞,江漢油田技術團隊對著複雜的測井曲線和地質模型反復推敲,卻始終無法突破産能的瓶頸。

  以當時的地質勘探和工程技術,還不足以喚醒這片沉睡的資源。這次嘗試在付出了巨大努力後,不得不暫時告一段落。

  時間的指針轉向2012年。一個巨大的喜訊從重慶涪陵的焦石壩傳來,中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的“頁巖氣革命”。劉喬平所在的團隊被緊急抽調,和眾多兄弟單位一起,匯入到這場波瀾壯闊的頁巖氣大會戰中。

  在涪陵的十年,是中國頁巖氣技術突飛猛進的十年。勘探隊員們面對的是埋深數千米、薄如“紙片”的頁巖層。他們從零開始,摸索出“水準井+體積壓裂”的核心技術,將鑽頭一次次精準地送入目標儲層,並用高壓水流在緻密的岩石中“壓”出萬千通道。

  江漢油田技術團隊也在這場硬仗中淬煉成鋼,他們親眼見證了鑽井週期從133天縮短至不足30天,也親手將一口口上億方大氣井的“龍頭”擰開。

  “涪陵的經驗太寶貴了,”江漢油田頁巖氣管理部副經理葛蘭説,“它不僅為國家貢獻了清潔能源,更重要的是,為我們鍛造了一支能徵善戰的隊伍,並沉澱下了一整套適用於複雜山區的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這套凝聚十年心血的體系,為日後重返川東、破解頁巖油難題,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新理論引領“絕地反擊”

  2020年,在頁巖氣開發進展順利的同時,中國石化的決策者們進行了一次“逆向”思考。他們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十年前那片留下遺憾的土地——復興地區。

  這一次,他們的目標不再是淺嘗輒止,而是要用在涪陵淬煉出的“絕學”,挑戰頁巖油這塊更難啃的“硬骨頭”。

  挑戰是空前的。復興地區的頁巖油藏,地質條件比涪陵頁巖氣田更為複雜。其主力層係“涼高山組”,黏土礦物含量超過60%。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葛蘭介紹,這就是在柔軟而堅韌的泥岩裏打“隧道”,鑽井時地層比較軟,容易垮塌,導致推進速度慢、週期長。此外,這種岩石的塑性特徵,使得傳統的壓裂技術很難形成有效的裂縫網絡,油氣被“憋”在裏面,出不來。

  “我們必須在理論認識上實現顛覆性的突破。”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的總地質師説。一場由地質、物探、鑽井、壓裂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迅速成立,地質與工程真正實現了一體化協同作戰。

  他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眼睛”的問題——如何精準地找到地下數千米處最富集的“甜點”區域。

  借助在涪陵開發中迭代升級的地球物理預測技術,團隊創新性地建立了一套針對陸相頁巖油的“甜點”地球物理預測技術序列。這套技術能像CT掃描一樣,將地下的油氣富集區、地層壓力、岩石脆性等關鍵信息清晰地描繪出來。

  理論的突破,讓鑽井部署從過去的“概略撒網”變成了“精準點穴”。

  接下來,是“亮劍”的時刻。2021年,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泰頁1井開鑽。這口井的成敗,將直接檢驗新的理論和技術。

  在鑽進過程中,團隊針對高黏土含量的“軟肋”,量身定制了特殊的鑽頭和鑽井液體系,並優化了鑽具組合。

  最終,鑽井週期比預期大幅縮短,成功實現了安全高效鑽井。

  最關鍵的考驗是壓裂。為了“馴服”這套極難改造的儲層,技術團隊祭出了被稱為“超密切割+聚能造縫+複合轉向+飽和加砂”的深度壓裂“組合拳”。他們通過精細控制每一段的壓裂參數,像做一場“微創手術”一樣,在地下岩層中製造出縱橫交錯的複雜縫網,為石油和天然氣的流出開闢了“高速公路”。

  2021年底,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泰頁1井放噴測試,一股暗金色的油流噴涌而出,獲得了日産油58.9立方米、日産氣7.35萬立方米的高産油氣流。

  測試成功的消息傳到指揮部,會議室裏一片沸騰,許多老專家流下了熱淚。這一刻,他們等了太久。

  泰頁1井的成功,標誌著四川盆地陸相頁巖油勘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隨後,興頁9井等一批評價井相繼獲得成功,探井成功率達到100%。

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8月4日,豐都縣仁沙鎮,復興油田泰頁1#試採站內,工作人員在進行巡檢。記者 張春曉 實習生 陳昕雯 攝/視覺重慶

  2025年7月31日,一個將被載入中國石油工業史冊的日子,復興油田首期2010.06萬噸石油和123.52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探明地質儲量,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評審,正式宣告重慶第一口油田誕生。

  西南腹地的産業變革

  復興油田的誕生,在重慶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激起了一場能源與産業變革的漣漪。

  首先,它從根本上改寫了對四川盆地的能源結構認知。

  重慶大學能源經濟系主任汪鋒表示,四川盆地“富氣少油”的傳統認知,在復興油田的工業級油流面前被打破。在看似資源匱乏的區域,通過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依然能夠找到巨大的非常規油氣潛力。這不僅為中國原油的穩産增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接替區,也極大地提振了在全國類似複雜地質條件下尋找頁巖油的信心。

  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和重要的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卻是一個“無油市”。所有的成品油全部依賴外省調運。復興油田的出現,為緩解這一結構性矛盾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這不僅僅是本地有油了這麼簡單。”汪鋒分析道,“更重要的是,它為重慶補齊工業體系拼圖上缺失的一塊——石油化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

  過去,重慶只有天然氣化工,産業鏈存在明顯短板。而依託復興油田,重慶未來可以規劃建設煉化項目,並向下游延伸,發展高分子材料等高附加值産業,形成完整的“油頭化尾”産業鏈條。這對於提升重慶的工業能級和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當然,油田的發現並不意味著必須在本地建設煉化廠。”汪鋒同時也表示,原油是易於運輸的大宗商品,從全國一盤棋的經濟性角度考量,將其運往成都等地現有的大型煉化基地或許是更優選擇。

  但無論如何決策,“家裏有油”這個事實,都賦予了重慶在未來區域發展和國家能源戰略佈局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迴旋餘地。

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8月4日,忠縣永豐鎮,正在進行鑽進作業的興頁1試採站。記者 張春曉 實習生 陳昕雯 攝/視覺重慶

  涪陵頁巖氣田相關人士介紹,開發團隊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鑽井廢水回用率超過90%,固廢實現100%安全處置。電動壓裂等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也大幅降低了能耗和噪聲,為中國非常規油氣行業的綠色開發樹立了典範。

  中國頁巖油的“星辰大海”

  復興油田的發現,為整個中國頁巖油産業照亮了一片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全球頁巖油革命始於美國,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優越的地質條件——埋藏淺,成本低。葛蘭介紹,中國的頁巖油資源,大多埋藏在數千米之下,地質情況複雜,開採難度極大。

  而復興油田的成功,恰恰是在這種“特高難度”的賽道上取得的。

  在汪鋒看來,這在全球範圍內,為高黏土含量、塑性強的揮發性頁巖油藏的成功開發,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中國樣本”。他評價道,“以前我們只能看著他們搞,現在我們不僅能搞,還能在他們認為不具備經濟性的地方搞成。這就是核心競爭力。”

四川盆地首個油田誕生 重慶頁巖油助力中國能源“破冰”

8月4日,忠縣永豐鎮,正在進行鑽井作業的興頁1試採站井架。記者 張春曉 實習生 陳昕雯 攝/視覺重慶

  這種技術自信,意味著中國頁巖油開發的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此外,油田開發中形成的技術裝備,也為中國能源“走出去”戰略鍛造了新的“金剛鑽”。

  在過去,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核心技術與服務市場,長期被歐美大型油服公司壟斷。如今,以復興油田為代表的技術突破,讓中國企業擁有了可以打包出口的“中國方案”。

  “我們的技術和經驗,對於‘一帶一路’沿線以及中東、非洲等許多擁有類似複雜油氣資源但缺乏開發能力的國家來説,極具吸引力。”葛蘭表示,目前,江漢油田已經與沙特阿美等國際公司開展了深入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在業內專家看來,向海外輸出頁巖油技術、設備和解決方案,不僅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能進一步助推中國提升國際能源話語權和保障國家長遠能源安全。

  據了解,復興油田所在區域的頁巖油資源總量預估超過10億噸,而整個四川盆地的非常規石油資源量更是高達約17億噸。為了徹底喚醒這條“能源巨龍”,勘探開發單位將堅持不懈地進行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超長水準井、高效壓裂、智慧化開採等技術的水準。

  截至2025年7月,復興區塊投産井35口,日産油超100噸。據了解,目前復興油田效益開發的油價門檻為65美元/桶,未來將降低到50美元/桶。

  復興油田的計劃是,按照“勘探開發一體化、地質工程一體化、地面地下一體化、技術經濟一體化”總要求,實現頁巖油“十五五”期間上産至50萬噸。

  同時,油田將加快展開中區和南區提交億噸級探明儲量,推進規模動用和評價試驗,同時加快探索北區和西區,打造3億噸級頁巖油儲量陣地。(記者 白麟 張春曉)

編輯:周利宏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