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築業智慧“新工友”上崗
來源:重慶日報  |  2025-10-27 09:25:34

  原標題:重慶建築業智慧“新工友”上崗 帶動近萬億元規模的現代建築産業集群崛起

重慶建築業智慧“新工友”上崗

十月二十六日,第三屆全國建築機器人大賽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圖為地磚鋪貼機器人比賽現場。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一台四足機器狗靈巧潛入模擬管道,30秒便將內壁影像清晰回傳至螢幕;地坪研磨機器人平穩駛過,所到之處地面光潔如鏡……

  這是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專項活動之一——“智慧建造·慧享未來”第三屆全國建築機器人大賽暨智慧建造與建築機器人專題展上的場景。

  舉辦這場專項活動,對重慶推動建築業迭代升級有著重要意義。市住房城鄉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被列為智慧建造試點城市以來,重慶已推動55個智慧建造試點項目落地,四足機器狗、地坪研磨機器人、涂敷機器人等智慧“新工友”上崗,帶動近萬億元規模的現代建築産業集群崛起。

  建築機器人賽場“炫技”

  10月26日上午,第三屆全國建築機器人大賽實戰比拼暨性能展示競賽開賽,吸引全國20余省市140家單位攜339項創新成果同臺競技。

  在管道巡檢賽區,三台不同型號的機器狗同場較量,只見它們先後鑽入模擬管道,靈活調整姿態,額部探照燈像炯炯有神的“眼睛”,瞬間將黑暗管道內部照得通亮。

  “以往管道檢測是個棘手活。”深圳市施羅德工業集團區域經理王超指著正在作業的機器狗介紹,老師傅得係著安全繩下到狹窄的管道裏,靠手電照明,憑經驗判斷問題。不僅效率低、排查不全面,人員安全風險也大。

  如今,機器狗充當了可以深入管道內部的“地下潛望鏡”,能夠代替人工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視頻拍攝和數據收集。

  在主體施工區,中建八局的墻板安裝機器人正在吊裝預製墻板。只見它穩穩吸住厚重的墻板,平移、下落、調整,動作一氣呵成,位置卡得剛剛好。“這一台機器人的作業效率相當於三名熟練工人,速度提升四成以上。”現場技術人員説。

  在地坪施工區,涂敷機器人沿著預設路徑平穩行進,精準控制材料用量;研磨機器人緊隨其後,將地面處理得光滑平整。施工效率比傳統人工提升超過30%。

  據了解,“智慧建造·慧享未來”建築機器人大賽已連續三年在重慶舉辦,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機器人賽事,全面展現建築業智慧建造的“新生態”。

  重慶還依託大賽,構建了“賽展孵投”一體化生態,聯合頂尖科研團隊成立智慧建造研究院,孵化創業團隊20余個,並設立專項産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大賽是技術比拼的擂臺,更是創新要素匯聚的樞紐,為建築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市住房和城鄉建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郭唐勇説。

  智慧“新工友”陸續接崗

  這些賽場上的智慧“新工友”,已陸續走進重慶各大工地,成為施工一線的新生力量。

  記者走訪多個建築施工項目發現,在危險、繁重、環境差、重復性高的施工環節中,機器人正陸續接崗,推動建築行業逐步擺脫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的“老路”。

  作為重慶智慧建造試點項目之一,兩江新區中醫院遷建項目現場,智慧施工場景令人耳目一新。地坪機器人有序作業,5G遠程塔吊精準吊裝,與傳統工地人聲鼎沸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以前塔吊駕駛艙離地幾十米,老師傅得徒手爬垂直扶梯半小時才能上去。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高空作業一待就是一整天,不僅風險高、強度大,效率也有限。”項目總工程師沈秋余説。

  如今,5G遠程塔吊技術徹底改寫這一傳統作業模式。無人塔吊全身配備高精度感測器,依託5G低延時網絡,實現地面遠程實時操控與全方位監測。控制螢幕上清晰呈現塔吊360度全景影像,視角可自由切換,作業狀態一目了然。

  實測數據顯示,該技術節省人工30%,吊裝效率提升15%。“技術真正解放了人,也改變了行業。”沈秋余説。

  在江津團結湖數字經濟産業園,機器人集群施工成功減少人工240工時,降低碳排放30%;重慶國際生物城配套公寓項目採用“裝配式+智慧建造”模式,節省成本660萬元;渝湘復線高速推廣應用無人攤壓技術,顯著降低了能耗與環境污染。

  不僅是“新工友”上崗,重慶還通過BIM技術、數字孿生平臺與機器人施工的深度融合,從源頭減少材料浪費與設計返工,推動建築業走向全生命週期節能減廢。

  “這不僅是一場建造方式的技術變革,更是推動建築業走向內涵式、集約型增長的關鍵路徑。”郭唐勇説。

  政策“組合拳”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作為國家級智慧建造試點城市,重慶正通過一套精準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系統推動建築行業向智慧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以構建活力産業生態為目標,重慶系統佈局了5個智慧建造特色産業園區,形成強大的産業集聚“引力場”。同時,重慶通過設立5000萬元天使投資基金,精準投向深圳卓蟻科技等潛力企業,支持建設重慶智慧建造研究院、涪陵科創中心等研發平臺。

  在資金活水的精準灌溉下,重慶已成功研發墻板安裝、水陸兩棲檢測等多款貼合市場需求的建築機器人,並在多個項目中推廣應用。這種“園區集聚産業、基金催化創新”的模式,有效促進了“政産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形成了從技術研發、産品孵化到場景應用、市場推廣的完整創新鏈條。

  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董紹江表示,建築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的比例正在擴大,智慧化程度和銷量持續提升,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需更多應用場景的推動。

  郭唐勇表示,智慧建造既是建築業的科技革新,更是重塑城市建設體系的戰略引擎,重慶推動建築業迭代升級還有很多“大文章”要做。重慶將緊扣“住建大腦+智慧建造”主線,從三方面深化佈局:促進智慧建造與智慧製造深度融合,實現全鏈條數據貫通;拓展應用廣度,推動智慧建造技術在房屋建築、市政、交通、水利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強化創新策源,完善新技術推廣機制和人才引育體系,系統構建住建領域新質生産力圖譜。

  根據規劃,到2030年底,重慶將建成一批智慧建造産業園區,培育西南地區住建領域優勢産業10個以上、新型建造領軍企業20家以上。(記者 邱小雅)

編輯:周利宏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