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博物馆-
A15博物馆
  • ·从重要枢纽到喧然名都 川博新展再现蜀地七百余年历史变迁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凝视三星堆”特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重要枢纽到喧然名都 川博新展再现蜀地七百余年历史变迁

“古代四川——两晋至唐五代时期”展览现场

冉仁才唐墓出土的青釉瓷俑

阿育王像

蜀石经《毛诗》残石

王建墓出土的玉大带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政权频繁更替。也是在这一时期,四川成为南北势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历经巨变和人口迁徙,南来北往的民族在这里交融,碰撞出风情多姿的文化。
  时间的年轮逐渐向前,在隋唐一统天下之后,四川环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展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于是,繁荣的成都有了“扬一益二”的美誉。时至五代十国,前蜀、后蜀的统治者孜孜求治,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川独特的文化面貌。
  时过境迁,当朝代更迭、历史演变后,保存至今的文化遗存仍诉说着蜀地拥有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经的辉煌历史。如今,走进位于四川博物院三楼的“古代四川——两晋至唐五代时期”常设展中,万佛寺石刻造像、冉仁才唐墓青釉瓷器、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玉大带、肇始于后蜀广政元年的孟蜀石经……280件(套)文物陈列其中,将公元263年魏灭蜀至公元965年后蜀为宋所灭这段长达700余年的历史徐徐展开,呈现在观众面前。

两晋南北朝
在巨变中见证交融汇聚

  东晋时期的青釉鸡首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釉碗、晋时期的黄绿釉四系罐……步入“古代四川——两晋至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单元“两晋南北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来自两晋南北朝的瓷器。特别是一件1957年在成都双流牧马山出土的东晋时期青釉鸡首壶,细看之下,似乎与展板上展示的、现藏于六朝博物馆的一件东晋时期青瓷鸡首壶颇为相似。
  据悉,四川地区考古发现的两晋南北朝瓷器,器类、坯胎成型、施釉、装饰风格及演变规律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一致,反映了这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彼时的长江水道是窑炉技术、产品形态传播的重要通道。
  两晋南北朝,王朝更迭频繁,战争更是连绵不断。历史上四川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剧烈变化,战乱使本地居民大量外迁,而众多的少数民族陆续迁入,促进了这里多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同时,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兴盛,也让成都成为当时连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域的重要枢纽。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成都,在河西走廊不畅通时,成了连接西域和建康(今江苏南京)之间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转站。其中,成都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造像,就是四川地区在当时作为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极好证明。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就是万佛寺石刻造像时隔一年半后再次亮相。这次我们把馆藏的所有精品佛头佛立像,都给观众展示了出来。”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设计师朱中川说,万佛寺位于成都市西门外通锦桥,曾经是成都的著名古刹,从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间,香火连绵不断。“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展出了出土于万佛寺遗址的阿育王像。阿育王像实物,中国迄今只有成都有出土,共出土了10件,其中万佛寺7件。”

隋唐五代时期
成就“扬一益二”的喧然名都

  公元589年,隋灭陈,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而在大唐盛世,巴蜀地区在唐王朝的统治下未出现过大的战乱,成为全国较为安定的地区之一。于是,在唐代后期,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成了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与扬州并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奢,故称扬、益。”在唐代古籍《元和郡县图志》中曾有这样的描写,记载了成都当时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文教兴盛、诗文并盛、酒韵茶香……当观众的目光来到第二单元“隋唐五代”,就能从众多精美的文物中看到彼时四川物阜民丰的其乐融融。造型别致的人首鸡身俑,俑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极富想象力;瓷俑面部丰盈,张口露牙,怒目圆睁的青釉武士瓷俑……当数十件冉仁才唐墓青釉瓷器首次集中亮相,被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展柜之中时,这些形态各异、面部表情生动逼真的青釉瓷俑,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
  “这次展出的一整套青瓷墓葬俑,出土于唐代冉仁才墓,此次集中向观众展出。”朱中川介绍,冉仁才是唐初将领,归顺唐朝后历任六州刺史,去世时官至永州刺史。其墓中出土青釉瓷俑80余件,基本符合“三品以上九十事”的规定,是依等级而埋葬的。而四川博物院展出的这批瓷俑中,包括了镇墓兽、仪仗俑、骑马俑、驼马俑、牵马牵驼俑、官员俑、侍从俑、僮仆俑、伎乐俑、人首鸡身俑、十二生肖俑等。
  出土于邛崃的唐代灰釉彩绘提梁壶,作为邛窑的代表作,其造型具有民间风格,釉下彩运用娴熟;同样来自唐代“石涧敲冰”七弦琴,也能让现在的人们体会到杜甫笔下成都“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丝竹管弦之盛的场景……随着展厅一路走去,观众更能体会成都作为喧然名都的真切感。展览不仅展示了隋唐五代时期蜀地制瓷业、酿酒业、茶业、制糖业等商业经济的发达,更有对文化之盛的呈现——蜀地雕版印刷的逐渐成熟,诗歌文化的活跃生长,还有花间词派的诞生……这些蜀地的文化盛事,都在展览中一一道来。
  “在‘扬一益二’的时期,蜀地社会特别稳定,各行各业发展得非常繁荣,有蜀锦、蜀酒、制盐等。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也希望突出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还有教育背景。”朱中川表示,展览的后半部分集中展出了川博院藏的6块孟蜀石经。作为我国古代唯一附有注文的石经,蜀石经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汇集一堂。从稀有性和影响力来说,四川博物院所藏的这6块蜀石经残石是一级文物,国宝级藏品,此前更登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蜀石经的信息,我们把其背面的信息也做了拓片并进行展示。”朱中川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