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攜手共護碧水藍天
來源:中國環境報  |  2022-03-24 11:16:37

川渝攜手共護碧水藍天_fororder_1

  圖為銅缽河一景。 向成國攝

  川渝兩地,一衣帶水,血脈相連。這種親近,不僅因為兩地毗鄰,更是因為兩地同處長江上游,肩負著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

  2021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優,7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9個渝入川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26天。四川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1%,16個川入渝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9.5%。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兩地攜手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依託國家戰略,川渝兩地勇擔“上游責任”,攜手協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擦亮生態“底色”。如今,兩地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基本形成,巴山蜀水美麗畫卷正在川渝大地徐徐展開。

  碧水清波 共寫“水文章”

  銅缽河是流經重慶市梁平區和四川省大竹縣、達川區的嘉陵江支流,由於流經川渝兩地,管理存在困難,污染持續嚴重。

  “2017年,銅缽河流域上河壩斷面水質為Ⅳ類,部分月份水質甚至出現了Ⅴ類或劣Ⅴ類的問題。”梁平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給銅缽河“刮骨療傷”,川渝兩地共同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簽署《達州—梁平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建立聯席會商、聯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態補償、聯合執法等機制,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實現常態化的聯防聯控、共建共保。

  累計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治理項目,川渝兩地協同治理,解決了銅缽河流域一批水環境突出問題,完善了一批環境基礎設施。截至目前,銅缽河上河壩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個別月份水質達到Ⅱ類。

  銅缽河的美麗蝶變只是川渝兩地攜手共護碧水的一個縮影。為了推進跨界水污染治理,川渝兩地聯合印發《瓊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三年行動計劃》,以整治跨界小流域為重點,共同推進瓊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修復,合力打造示範河流。實施跨省市排查暗訪,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辦,發表《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護聯合宣言》,聯合開展巡河,排查整改污水“三排”問題182個、河道“四亂”問題315個,組成7支暗訪組對長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等22條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開展聯合暗訪,復核整改問題144個。

  此外,積極推動上下游數據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監測跨界河流水質,依託國家水質自動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川渝25個交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共享,強化上下游水質監測預警,開展異常數據協同響應、處置等。

  藍天白雲 同保“好氣質”

  每到秋收時,田間地頭熱火朝天,處處洋溢著收穫的喜悅。但如何處理秸稈卻讓農民犯了難:直接丟棄在田地裏,沒有經過粉碎、深埋處理的秸稈,會影響下一季作物種植。就地焚燒,一度成為農民處理秸稈的首選方式。

  事實上,秸稈露天焚燒産生的濃煙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不僅污染空氣,還可能引發火災。

  那應該如何處理秸稈?2020年7月,重慶市榮昌區向四川省內江市取到了“真經”——“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焚燒管控”。

  如今,榮昌區各鎮街積極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宣傳工作,設立秸稈、雜草收運點,並由3家秸稈綜合利用公司收運秸稈,將其製造成青貯飼料、有機肥料,使秸稈變廢為寶,減輕了秸稈焚燒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實現了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方面,川渝兩地類似的互學互鑒、互防互治的例子還有很多。

  目前,兩地已建立大氣污染聯防機制,簽訂深化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協議,在全國建立首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的推動“兩高”水泥行業常態化錯峰生産制度,推動兩地120家水泥熟料生産企業開展協同精準錯峰生産。同時,建立空氣品質會商機制,共享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此外,分年度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方案,聚焦工業污染源、移動污染源等5個方面,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藍天保衛戰聯動幫扶,協同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應對連片污染。

  搭建橋梁 暢通“無廢路”

  重慶德能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川渝地區第一家專門回收利用廢鉛蓄電池的企業。公司曾面臨一個尷尬的難題:鉛蓄電池在重慶産量較小,他們經常“無廢可用”,而相鄰的四川,這種電池的産量較大,往往需要排隊等候處置。董事長伍中剛設想,把四川的廢鉛蓄電池運到重慶來處理,可廢鉛蓄電池屬於危險品,處置程式複雜,需要層層審批。“不管是100公斤還是300公斤,都要審批,每年要辦上百張審批單,我們只能安排專人來跑手續。”伍中剛説。

  轉機出現在川渝實施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之後。

  2020年4月,川渝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制度明確,根據各自的廢鉛蓄電池、廢線路板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每年確立經營單位以及可接收的類別和數量,在“白名單”範圍內的可以直接審批。“白名單”制度簡化了審批程式,不需要再經過雙方函來函往的函商程式,企業在5個工作日內就可以得到審批結果。

  “‘白名單’制度實施後,我們的原材料數量大幅增加,2020年以來,從四川轉移的廢電池達20801.15噸,佔公司採購總量的57.69%左右。”伍中鋼説。

  目前,“白名單”制度已延伸到貴州、雲南,納入“白名單”的危險廢物達到8類,涉及51家企業,許可審批量達79.31萬噸/年。

  除了“白名單”制度,兩地還實施“無廢城市”共建,簽訂“無廢城市”共建合作協議,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指導意見;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高品質完成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向全國推廣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五個結合”構建全民行動體系等5項經驗。

  此外,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加快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兩地地市級及以上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全覆蓋;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廠、危險廢物焚燒設施設置醫療廢物應急處置投料設備,構建“平戰結合”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體系。(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余常海)

編輯:陳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