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水月》即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2016-07-27 14:10:1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位中閣

  圖片默認標題

  由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編創于1998年的經典舞作《水月》,即將於8月25日至28日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7月26日,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與資深舞評人、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舞蹈學博士慕羽展開一場藝術對談,為即將上演的這部鏡花水月、如夢似幻的《水月》預熱,並分享了《水月》臺前幕後的故事。

  鏡花水月,如夢似幻

  東方太極與巴赫音樂的水乳交融

  自2009年以來,雲門舞集便頻頻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從第一部融合古典意境和現代意識的《行草》,到2011年的《流浪者之歌》、2012年的《九歌》,2014年國家大劇院舞蹈節期間的《松煙》,無一不給北京觀眾帶來截然不同、蕩滌心靈的藝術享受。2012至2015年間,充滿青春活力的雲門舞集二團也以《雲門新聲》《斷章》《來》等舞作,讓觀眾見識到了雲門的新生力量和藝術傳承。2016年8月25到28日,雲門舞集一團將再度來京。此次,舞者們將帶來林懷民先生的代表作品《水月》,把無限靈感化為生動寫意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傳達雲門舞集對藝術的獨特感悟。

  《水月》是林懷民由“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佛家偈語中獲得靈感作舞,其舞蹈動作則根據熊衛先生所創“太極導引”的原理髮展成形。自1998年首演至今已演遍全球,獲得海內外熱烈好評,被譽為“二十世紀當代舞蹈的里程碑”,成為林懷民九十年代的巔峰之作。歐洲舞蹈雜誌盛讚:“《水月》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威廉•弗塞斯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而《水月》最令國際舞評家驚訝叫絕的是:這出以東方身體文化入舞的作品採用了西方音樂的經典——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而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呈現出純粹、空靈的境界,使觀眾驚動、神往、沉醉。紐約時報評價:“《水月》的舞蹈是巴赫音樂的化身。”國際芭蕾雜誌表示:“東方的太極與巴赫的經典,等待兩百年,只為了在《水月》中相逢。”

  水光瀲瀲,對影三人

  一趟讓你不想走到終點的旅程

  《水月》的美讓人神往,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舞蹈學博士慕羽介紹:“《水月》最打動我的是它的‘寧靜’和‘純凈’,這份獨特的‘靜’和‘凈’能穿越時空的距離直通當下。所以,品鑒《水月》,東方的意境竟然與巴赫的音樂毫無違和感,猶如對水月鏡花這等清虛之物的了悟。觀舞聽音也像一面‘鏡子’,反觀人心,水清則月臨,心靜則佛現。”

  “水光瀲瀲,對影成三人”正是《水月》終結的寫照,也淋漓表現了《水月》虛實相映的主題。幕啟時,燈光挑出一位白褲繫腰的男舞者站在勾畫白色水紋的黑地板上,舞者形象同時也倒映在半空的巨型鏡面中。隨著舞蹈的進行,舞臺背景時而露出方形明鏡,顯現如夢似幻的舞影。舞蹈下半段,潺潺流水漫滿舞臺,映出白衫舞者的倒影。尾聲中,舞臺亮出頂天立地的鏡墻,映照舞者,也映照水中的舞影渾然一體。倫敦泰晤士報曾評價:“舞至尾聲,舞者像一陣霧,淩水消逝。”用林懷民先生的話來説:“舞蹈的本體是生命、是呼吸。”《水月》乙太極入舞,舞者以呼吸吐納為節奏,柔中帶剛,由丹田導氣引身,帶動肢體的動作綿長有力,如行雲流水,如楊柳迎風,如水草漫延,亦如泰山頓挫。無論獨舞或群舞,舞者如一股細膩流轉的清泉浸潤進觀眾的心靈深處,如同一趟讓人不想走到終點的旅程。

  而對於該如何欣賞《水月》,林懷民和慕羽則分別給北京觀眾提前“支招兒”。林懷民強調:“用心感受就對了,專注才能看到美。”慕羽則稱:“放輕鬆是最好的‘準備’。只要走進劇場,給自己‘專注’于‘當下’一次機會,哪怕偶爾為之,也很彌足珍貴。”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