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舞劇這十年 全新觀念迎來舞蹈時代
2022-10-21 09:37:03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武若曦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檔,《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等多部現象級舞劇在各地登臺上演,呈現出一票難求的熱鬧景象。這一幕只是一個縮影,十年來,中國舞劇展現出了強勁的創作活力。在創作題材上不斷豐富,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批藝術風格突出、具有較高審美的創作者成為了舞蹈行業的中堅力量,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與此同時,舞劇創作的繁榮也帶動了觀眾的審美,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藝術品位的忠實粉絲。

  多部作品火出圈

  票房和口碑雙贏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舞蹈被認為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中國舞劇的創作一度陷入尷尬。而近十年來,中國舞劇在創作上屢屢突破,探索出了一種屬於舞蹈自己的敘事和表達方式,也因此推出了很多現象級的作品,收穫了觀眾的認可。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2020年春晚舞臺上的一幕驚艷了所有觀眾:伴隨著經典的《漁光曲》,一個個身著旗袍的女子緩緩走出,踩著小板凳、揮著竹蒲扇,在弄堂裏起舞……這段出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極富韻味的舞蹈一經播出,就迅速引發熱議。

  這部由上海歌舞團排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上演之後,便迅速火遍全國,好評如潮。在獲得觀眾口碑的同時,該劇還橫掃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各類大獎。

  《永不消逝的電波》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得益於該劇的創作者非常明白“劇”和“舞”的關係,在賦予舞劇以戲劇性的同時,又不忘運用舞蹈特有的語言和藝術手段來塑造人物,進而使整個故事真實感人。同時,該劇將石庫門、里弄、報館、旗袍裁縫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通過電影化的手法細膩地呈現在舞臺上,劇中民族舞和現代舞的融合,都切合了當下審美。

  與《永不消逝的電波》對傳統民族舞劇模式的突破相似,另一部從線下火到線上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同樣也找到了用舞蹈與現代人連接的方式。

  主創團隊將《千里江山圖》中的主色調“青綠”作為視覺線索,藝術化地提煉跟《千里江山圖》有關的非遺技藝元素,深入探察畫作形成所需的篆、絹、顏料、筆、墨等材料和工具的製作工藝,以此來展現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充滿詩意的敘事、清新雅致的國色之美和剛柔並濟的舞步,都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自2021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只此青綠》的熱度不斷攀升,所到之處,一票難求。登上春晚之後,《只此青綠》熱度不減,從線下火到線上,從圈內火到圈外,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

  與此同時,該劇還推進文創産品開發IP授權,推出“只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等聯名産品,將作品的影響力從舞臺引向社會生活,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饋。

  除了這兩部作品外,近年來,《五星出東方》《朱鹮》《李白》《牡丹亭》《紅樓夢》等作品都紛紛火出圈,在口碑和票房上均獲得了雙贏。

  近十年舞劇創作

  題材多樣、風格多元

  無論使用何種藝術形式,讓現代觀眾接受並喜愛才是檢驗主旋律作品創作是否成功的關鍵。近十年來,中國舞劇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創作出一大批題材多樣、風格多元,並且深入人心的主旋律作品,讓承載著主導文化表徵的主旋律舞劇真正走進了觀眾的內心。

  從題材來看,近十年舞劇創作的題材可謂非常豐富。除了諜戰題材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外,還有展現國寶文物的,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和舞劇《五星出東方》,雖然兩部作品都取材于國寶,但前者是用舞蹈詩意地展現古代名畫,後者則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寶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講述民族團結的故事;有充滿地域特色的,如以蒙古騎兵為題材的民族舞劇《騎兵》;有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舞劇《醒·獅》;有以改革開放重點工程“青藏鐵路”為創作背景的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有以全新藝術形式,講述發生在50多年前的草原英雄故事的大型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有以國際珍稀保護鳥類朱鹮為題材的舞劇《朱鹮》等。

  在芭蕾舞方面,主旋律作品在選材方面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徵,如用現代芭蕾講述中國故事的大型原創交響芭蕾《世紀》、講述徐秀娟為救鶴而獻身的芭蕾舞劇《鶴魂》、以廣州起義為藍本的紅色革命題材芭蕾舞劇《旗幟》、以大家熟知的銀幕經典形象潘冬子為題材的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以巾幗英雄花木蘭為題材的芭蕾舞劇《花木蘭》、以王進喜為原型展現石油工人艱苦創業守業的芭蕾舞劇《鐵人》等。題材的廣泛從另一個層面也反映出了主創團隊視野上的開闊。

  主旋律作品在創作上

  不同程度融入民族文化

  從創作風格上來看,近十年,中國舞劇在主旋律作品的創作上不同程度地融入民族文化,無論是民族舞劇還是芭蕾舞劇,在創作風格上都充滿了開拓和創造性。以剛剛榮獲第十七屆文華獎的舞劇《五星出東方》為例,該劇通過器樂、歌舞等多元化表現形式生動還原了2000年前西域即古代新疆的歷史人文風貌,劇中既展現了婀娜靈動的燈舞,又有威武雄壯的士舞,還包括端莊雍容的仕女舞等,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既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又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當然也顯示了主創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芭蕾舞劇《鐵人》將芭蕾舞、中國舞和現代舞進行嫁接,力求將多種舞蹈元素有機融合,碰撞出更多火花;《花木蘭》則自覺地融入中國元素,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芭蕾舞劇;帶有鮮明紅色文化基因的《旗幟》則將東方藝術中的寫意性與虛實結合的特點化入芭蕾藝術的交響性中,以現代化的舞臺表現手法,對芭蕾藝術進行創新、轉化與發展。此外,《騎兵》《醒·獅》《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劇則分別融入了蒙古、嶺南文化特色,將民族舞與當代舞蹈語言相結合,極具感染力。

  涌現一批舞劇創作

  和表演的中堅力量

  大量多元化的、符合當下審美的作品涌現,離不開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編劇許銳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十年新一代的創作者成為了舞劇的中堅力量。和老一代的舞劇創作者相比,新一代無論是選材、創作手法,還是藝術審美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批中堅力量很有自己的想法,藝術風格也很突出,他們在探索一種屬於舞蹈自己的敘事和表達方式。”

  這批中堅力量中,有不少是“黃金搭檔”。作為近年來中國舞蹈界炙手可熱的兩位年輕編導周莉亞、韓真曾連續榮獲第十三屆、十四屆舞劇“文華導演獎”,被譽為中國舞壇的“雙子星”,兩人聯手執導過眾多膾炙人口的舞劇作品,如舞劇《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花木蘭》等。導演王舸和編劇許銳這對黃金搭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合作創作了舞劇《五星出東方》《紅高粱》《徽班》《騎樓晚風》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擁有一大批忠實的擁躉。

  伴隨著諸多優秀作品的推出,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者,唐詩逸、朱潔靜、王佳俊、黎星、謝欣等都成為了明星演員,他們的成名除了具備過硬的表演功底外,眾多優秀的劇目也給了他們極大的施展空間。

  伴隨著舞劇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劇場。在許銳看來,舞蹈的時代已經到來,“舞蹈與電視媒體的結合雖然在多年前就已出現,但今天新媒體和融媒體的出現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影像傳播、視覺敘事的新時代。這恰恰對應著舞蹈的兩大傳播特徵:一是視覺傳播,二是身體傳播。這個時代是舞蹈的時代。科技的發展更需要我們意識到舞蹈自身的價值,要充分借助新的傳播手段,推動舞劇藝術的發展。”

  文/本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滿羿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