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用更多文藝精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2022-12-20 09:47:33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武若曦

  圖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梯田風光。 廖志遠攝(影像中國)

  隨著生活水準和欣賞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我們跟上時代發展,用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用好新技術新媒介,積極拓寬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讓優質文化産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

  不僅要了解人們對文藝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個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時代發展的主題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現身邊幸福生活、情感真摯細膩的“小而美”創作。

  將豐富文化供給和鍛造文藝精品結合起來,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才能真正發揮文藝反哺人民、激勵人民的作用。

  從科幻小説《三體》蜚聲海內外到“科幻十條”出臺,短短10餘年時間,科幻文藝快速發展,從小眾文藝走入大眾視野,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文藝類型。2023年,四川成都將舉辦第八十一屆世界科幻大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中國科幻受到世人矚目。

  不僅是科幻。近年來,沉浸式演藝項目逐漸推廣,舞臺劇佳作一票難求,網絡視聽節目蓬勃涌現……文藝領域的創新創造,正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文化供給。這些現象啟發我們思考如何深入認識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怎樣立足時代條件豐富文化供給,提升文化産品品質,讓更多富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帶給人們更多文化獲得感。

  拓寬文化惠民渠道,讓優質文化産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

  儘管室外寒風瑟瑟,屋內的綠色植物依然生機勃勃,滿架的圖書、墻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散發著書香墨韻。河南安陽殷都區丹楓園廣場的甲骨文書屋,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城市書房。兩年前,河南安陽提出“三年建設100座甲骨文書屋”的目標。截至目前,已有102座甲骨文書屋建成投用,累計流通圖書31萬冊,日均訪問量1.1萬餘人次。小而美的甲骨文書屋已經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據文旅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在城市,一座座文化場館、文化地標拔地而起,“文化驛站”“城市書房”等文化空間,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文化服務;在鄉村,文化服務中心成為鄉親們的文化家園,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把精彩影片送到大山深處,“送戲下鄉”讓田間地頭同樣好戲連臺。

  因場地、時間和表演形式的限制,舞臺藝術所能覆蓋的觀眾相對有限,特別是國內專業院團的精品劇目,有時更是一票難求。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和智慧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雲演出、雲直播等形式流行起來,成為人們休閒生活的文化增量。今年國慶假期,一場別開生面的“藝享雲端 禮讚國慶——精品劇目雲上展播周”主題活動火熱舉辦,5部舞臺藝術精品“雲上”呈現,播放量超過5000萬。無論是以舞敘事、展現“詩仙”詩意人生的舞劇《李白》,還是匯聚眾多名角、呈現國粹之美的京劇《鎖麟囊》,抑或是慷慨激昂、給人精神震撼的交響合唱音樂會《黃河大合唱》,很多從未進過劇院的觀眾借此體驗舞臺藝術之美,享受雲端演出帶來的文藝普惠。

  文藝能夠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隨著生活水準和欣賞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我們跟上時代發展,用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用好新技術新媒介,積極拓寬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讓優質文化産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

  拓展細分領域,讓文藝創作生産更好滿足多樣化需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五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為25.8%。互聯網時代圍繞年輕人的相關文化産品和服務層出不窮,而中老年群體的互聯網需求還有待被進一步“看見”和滿足。

  近幾年,一方面很多應用軟體完成了“適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門檻,解決老年人看不懂、學不會、用不好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平臺從中老年群體的具體需求切入,設計符合中老年審美特點和操作習慣的定制化産品,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幫助人們創作展示美文佳句、攝影作品的社交軟體“美篇”,在短短幾年內聚攏了2億用戶,其中有一半用戶年齡超過45歲。另外,電視文藝也不斷深入挖掘中老年人喜歡的內容題材,推出一批優質作品:展現老年人退休生活的輕喜劇《大媽的世界》、面向老年群體的合唱綜藝《樂齡唱響·全國老年合唱大賽》、關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等,都反映了老年人積極的生活態度,贏得觀眾共鳴。

  要滿足不同人群的細分需求,差異化、分眾化的文藝創作生産和文化供給勢在必行。近年來,少兒文藝更注重結合心理學、認知科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進行精準化創作。比如當下的少兒戲劇、少兒音樂會、少兒影視劇創作就越來越注重年齡細分,在閱讀方面也推出《中國兒童分級閱讀倡議書》《中國兒童分級閱讀參考書目》等。網絡視聽創作更是借助大數據實現精準畫像,向垂直領域深耕。網絡劇中軍旅、商場、體育競技等題材類型逐漸增多,網絡綜藝裏的美食、科技等題材也以精準定位吸引更多觀眾。

  在文化需求個性化的今天,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細分的文化産品不斷涌現。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要了解人們對文藝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個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時代發展的主題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現身邊幸福生活、情感真摯細膩的“小而美”創作。只有形式、題材、體裁、風格、手法上百花齊放、各展所長,人們才能各取所好、盡得所需。

  鍛造文藝精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盈起來

  票房近百億,累計觀影超2億人次,由《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橋》組成的系列電影刷新中國電影多項紀錄。成功的背後是所有演職人員的勠力同心和每個創作環節的精益求精:集結了七八千人的演員隊伍,整合86家國內外後期特效製作公司,影片字幕滾動人名超過1.2萬個……廣受好評的文藝佳作,必定是創作者以篤定之心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結果。對待文藝創作,只有刻苦鑽研、千錘百煉,使作品從形式到內容、從呈現到內涵都力臻完美,才能經得起人民和時間的檢驗。

  隨著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産品的數量、品質、品位有了更高要求。六季《中國詩詞大會》收視總計超過30億人次,《萬里歸途》《功勳》等優秀影視作品廣受好評,《記住鄉愁》《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等傳統文化電視節目成為品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滬劇《敦煌女兒》等叫好又叫座……有溫度、有深度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激發觀眾廣泛情感共鳴。實踐證明,高品質文藝作品永遠為人民群眾所需要,精品力作不僅能贏得口碑,也能贏得市場。提高品質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也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衡量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水準,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將豐富文化供給和鍛造文藝精品結合起來,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才能真正發揮文藝反哺人民、激勵人民的作用。

  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呼喚著文藝內容和文藝樣式與時俱進地創新創造。希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和文化産品不斷涌現,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盈起來、豐富起來。(任飛帆)

  製圖:趙偲汝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