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歌劇魅影》 為世界經典賦予中國解讀
來源:北京晚報  |  2023-08-21 09:24:20

芭蕾舞劇《歌劇魅影》 為世界經典賦予中國解讀

  王小京 攝

  再現或改編經典,從來不是易事。本週末,上海芭蕾舞團原創大戲《歌劇魅影》登臺國家大劇院。自1911年法國作家加斯通·勒魯發表同名小説以來,《歌劇魅影》被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搬演,音樂劇更是風靡全球。這一次,中國藝術家為這個經典IP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在全球範圍內,這是第一部以芭蕾語匯演繹文學經典的全時長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歌劇魅影》匯集了一支高度國際化的團隊,英國編舞大師德里克·迪恩、為BBC版《傲慢與偏見》配樂作曲的卡羅·戴維斯、馬修·伯恩男版《天鵝湖》服裝設計雷茲·布拉澤斯頓、音樂劇《媽媽咪呀!》燈光設計霍華德·哈裏森、多媒體設計師妮娜·鄧恩等藝術家悉數齊聚於此。他們將原著小説和音樂劇中的女主角、歌唱新星柯莉斯汀轉變為芭蕾舞者,進而打造了一個無比瑰麗奇幻的舞臺世界——19世紀末,正處於“美好時代”鼎盛時期的巴黎浮華璀璨,紙醉金迷。劇院裏,如傳説、如幽靈的“魅影”以近乎瘋狂的方式主宰一切,芭蕾新星柯莉斯汀引起了他的關注。即便柯莉斯汀心有所屬,“魅影”依然愛上了她,把一身本領傾囊相授,讓她變成眾星捧月的焦點。不擇手段的“魅影”想要進一步佔有柯莉斯汀,但柯莉斯汀對愛人的真心瓦解了“魅影”的私欲。最終,“魅影”成全了年輕的愛侶,消失在無盡的孤獨與絕望中。

  在舞臺呈現層面,這一版《歌劇魅影》近乎無可挑剔,單調冰冷的排練廳、富麗堂皇的歌劇院、滿月當空的天臺、“魅影”棲身的巢穴……布景、燈光、多媒體影像交織共融,不斷轉換的場景如同流動的光怪陸離的盛宴,將作品本身兼具驚悚與美麗、殘酷與純真、冰冷與炙熱的多面性表現得極為到位。此外,儘管音樂劇《歌劇魅影》的眾多唱段已經深入人心,卡羅·戴維斯為舞劇創作的配樂仍然煥發了自己的光彩,流暢優美的旋律托起故事的起承轉合,塑造出扭曲孤獨的“魅影”、堅韌溫柔的柯莉斯汀等一眾角色的鮮明特質。

  芭蕾舞劇《歌劇魅影》被描述為“新古典風格的戲劇芭蕾”,在舞蹈層面,它既要求舞者肢體、情感表現上的強大張力和強烈戲劇衝突,同時充分考慮芭蕾藝術的觀賞性,借助演出、舞會場面,以“戲中戲”的古典芭蕾大雙人舞等工整段落展現了舞者的技術功底,構思相當巧妙。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某些“炫技”段落上,舞者們的演繹略顯欠缺,有觀眾形容為有些“毛手毛腳”。不久前,在這同一方舞臺上,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留下了一個個令人叫絕的精彩瞬間,聯想至此,年輕的中國舞者顯然仍有不斷精進的空間。

  另外,一些舞段似乎可以再作推敲。比如,“魅影”的扮演者之一、上芭首席主要演員吳虎生固然展現出了對角色深刻的駕馭和詮釋能力,但全劇中沒有獨立的徹底立住“魅影”核心人物形象的舞段,技術動作偏少,對一部“舞劇”和期待一睹明星舞者風采的觀眾來説,的確是一個遺憾;柯莉斯汀與戀人在天臺上互訴衷腸的片段則可以再加斟酌,從目前的觀眾反饋來看,這段表演沉緩冗長、拖慢上半場節奏,是比較一致的觀感。

  但總的來説,芭蕾舞劇《歌劇魅影》仍然是一部非常值得肯定的作品,在美學意義的構建上、在為世界經典賦予中國解讀的使命上,它做出了一次動人的示範。(高倩 )

編輯:武若曦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