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昨晚合成綵排,上芭首席主要演員戚冰雪演繹“喜兒”扎上紅頭繩的情景。張挺攝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上海芭蕾舞團攜“傳家寶”《白毛女》再度亮相首都北京,首演60週年慶典將於今晚開啟。85歲的指揮家陳燮陽再次登臺,執棒中國電影樂團奏響那耳熟能詳的旋律,這也是該劇自1989年復排以來,首次在北京配備現場伴奏、獨唱、合唱的演出。
60年前,芭蕾舞劇《白毛女》從“上海之春”出發,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登上國際舞臺,最終積澱成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家底”。今年,“60歲”的《白毛女》仍快步行進在全國巡演之路上,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作為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參演劇目之一,這一版《白毛女》由上芭青年演員挑起大梁,其中不乏00後的新生代。他們從老一輩藝術家手上接過接力棒,賦予這部紅色芭蕾舞劇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60歲,正青春!
照亮芭蕾中國化、民族化的美好願景
一個甲子前,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白毛女》誕生在第五屆“上海之春”的舞臺上,標誌著中國芭蕾從無到有的突破。“《白毛女》如同初升的太陽,照亮了芭蕾中國化、民族化的美好願景。1979年,上海芭蕾舞團在《白毛女》劇組基礎上成立,接下了傳承經典的重任,也繼承了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初心與情懷。”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辛麗麗説,“現在看來,《白毛女》還是那樣精緻、那樣美。舞美和服裝精益求精,帶著強烈時代感的布景幻燈片像是一幅幅莫奈的畫。”
在運用外來芭蕾語匯的同時,《白毛女》借鑒了大量的民族民間舞、傳統戲曲以及武術等素材,將現實與浪漫進行完美結合。在音樂上,舞劇保留了原歌劇中“北風吹”“扎紅頭繩”等曲目,還吸收了大量華北地區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為素材,採用了管弦樂與民族樂器相結合的形式,呈現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我就與芭蕾舞劇《白毛女》結緣,指揮這部作品整整16年,幾乎每一張總譜上都留有我的修改痕跡。”陳燮陽不僅是作品初創時期的指揮之一,更參與這部舞劇音樂的配器。如今,他與《白毛女》又相約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今天,我執棒中國電影樂團為《白毛女》60週年慶典伴奏,心中依然充滿激情。”陳燮陽説。演出將由中國廣播合唱團現場合唱,上海歌劇院歌唱家何曉楠、鄭瑤擔任獨唱。
一代代接棒傳承,讓經典歷久彌新
每一代上芭首席和主要演員都從飾演“喜兒”“大春”“白毛女”開始藝術生涯。“老帶新”“戲帶人”是芭團的藝術傳統。第一代“王大春”扮演者淩桂明今年80歲了,他多次回到上芭手把手指點後輩們;上芭首席主要演員、副團長吳虎生泡在排練廳,將長期積累的舞臺經驗傳授給年輕演員。此次國家大劇院演出,飾演主角的是首席主要演員戚冰雪,00後主要演員許靖昆、郭文槿,主要演員張文君、趙美慈、馮子純。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團的看家戲,也是青年演員的試金石。“想塑造好‘喜兒’的形象,不僅要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動作,還要深刻理解那段歷史。”戚冰雪説,“紅色作品的精氣神飽滿,要投入更多情感,展現更多張力。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去入戲,讓這個角色長在你的身上。”
“這部劇大家太熟悉了,如果情緒不到位、感情不到位,觀眾都能看出來。”趙美慈表示,每次演“喜兒”都會感受到壓力,“從大喜到大悲,情緒上的轉變最有發揮的空間,也是最有挑戰的地方。”進團第二年起,許靖昆就加入了《白毛女》的排演,從群舞跳到“大春”。“從前輩們那裏傳承的是紅色基因,是光榮信仰。”他感慨,每跳一遍“大春”都會有不同的體悟,“這個角色,我想要一直跳下去”。
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經典,上芭將《白毛女》的藝術精神薪火相傳。團長季萍萍表示:“《白毛女》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芭蕾藝術的原創精神,為芭蕾藝術注入了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越六十年時光,芭蕾舞劇《白毛女》歷經歲月洗禮,成為幾代人心中的共同記憶,沉澱出歷久彌新的傳世之作。”(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