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龍解碼《功勳》何以動人 現實主義作品是有長久生命力的
來源:北京日報  |  2024-09-06 09:38:13

鄭曉龍解碼《功勳》何以動人 現實主義作品是有長久生命力的

  “近幾年,影視創作開始向現實主義回歸,回到反映生活、反映時代的創作態度,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開始往現實裏走,往人心裏走,往人性的裏面去,這是一個好現象,我覺得這才叫走到一條創作的正路上,讓我們的影視行業真正繁榮起來。”——鄭曉龍

  2021年國慶檔播出的重大現實題材劇《功勳》聚焦“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通過“國家敘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激蕩家國情懷,將8位功勳人物的人生華彩篇章串聯起來,共同表達對“忠誠、執著、樸實”崇高精神品格的禮讚。《功勳》播出後口碑熱度一路走高,豆瓣評分超9分,與同年播出的《覺醒年代》《山海情》共列國劇“年度三甲”,熒屏重大題材創作由此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功勳》的總導演是中國電視劇事業的第一批拓荒人、有“國劇旗手”之稱的鄭曉龍。他一如既往地堅持立足現實、精益求精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用樸素的情感、樸實的藝術語言表現樸實的功勳人物,拍出了一部“老百姓愛看”的主旋律作品。

鄭曉龍解碼《功勳》何以動人 現實主義作品是有長久生命力的

  創作要求

  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功勳》以首批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為原型,講述了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的人生故事。回望創作之初,鄭曉龍坦言,接到《功勳》的拍攝任務,一開始並沒有想好如何破題,他很擔心這種創作會片面化呈現,讓觀眾對英雄、英模人物産生一種誤解,好像在他們身上難以看到普通人的一面,“角色越是高高在上就離觀眾越遠,寫英模是讓大家學習的,展現英模人物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讓人覺得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才能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為此鄭曉龍提出,在創作上要給時間“下生活”,要把心沉下來,真正感悟功勳人物的內心世界,故事才能紮實生動。

  鄭曉龍很快確定了單元劇的作品形式,用不同的敘事風格來講述8位功勳人物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全劇8個單元分別由毛衛寧、沈嚴、林楠、楊文軍、康洪雷、閻建鋼、楊陽、鄭曉龍執導。在製作上,《功勳》明確了導演中心制,由導演推薦編劇和製作團隊來共同完成各單元的創作。為了確保劇本既豐富又嚴謹,鄭曉龍要求8個單元的主創必須採訪功勳人物及其親友同事。

  “現實主義是這部劇的總基調。”鄭曉龍説,他對創作的整體要求和設計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用平視的眼光去發現功勳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表現他們不平凡中的平凡。“我們沒有把功勳人物當作‘高大上’的英雄來拍,而是想讓觀眾看到英模都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但是他們做出了不普通的事兒。這樣的主旋律作品觀眾信服,傳播效果也很好。”

  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曾隱姓埋名長達28年,在《功勳》之《無名英雄于敏》單元中,科學家以身許國的一幕不是發生在宏大場景中,而是在路邊的餛飩攤:領導問于敏是否願意加入氫彈理論預研工作,“點了頭,你就得一輩子默默無聞、隱姓埋名,那是帶到墳墓裏去的秘密,誰也不知道你在幹嗎,家人會以為你犯了錯誤。”于敏一邊悶頭吃餛飩一邊説:“咱不能讓別人欺負,國家存亡的事兒必須幹。”一句承諾許下一生,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寫實筆法,不刻意拔高,沒有高喊口號,卻勝過千言萬語。

  在鄭曉龍看來,講好功勳人物的故事,並不需要長篇大論,而是要找準每個人身上的高光點。比如“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申紀蘭,大眾了解比較多的是申紀蘭擔任過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而鄭曉龍截取的人物高光點是申紀蘭在20世紀50年代帶領西溝村婦女爭取“男女幹一樣的活,應記一樣的工分”,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後,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申紀蘭提出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為中國婦女的解放、中國社會的平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樣濃縮功勳人物高光時刻的精彩故事,才更觸動人心。”鄭曉龍説。

  創作方法

  抓住功勳人物個性講故事

  《功勳》與傳統的英模題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劇中的主人公們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是有著七情六欲、真實情感的平凡人。鄭曉龍告訴記者,英模故事有時很難用戲劇的方式來表現,但抓住人物個性也能把功勳故事講得有意思,讓觀眾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邏輯中凝視了不起的功勳之路。

  《功勳》之《屠呦呦的禮物》單元由鄭曉龍和妻子王小平分別擔任導演和編劇,講述了屠呦呦研發抗瘧新藥青蒿素的故事。經過大量採訪,他倆發現,屠呦呦和許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一樣,不喜歡熱鬧的環境,她的關注點都在工作上。“屠呦呦不善人際關係,有時還頂撞領導,我們把人物研究透了,找到了屠呦呦的特質——心無旁騖的專注,那是超越一切人際關係的單純、執拗,那是忽略旁人議論和目光的忘我投入。”鄭曉龍説,屠呦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這也給了大家創作空間。

  劇中,周迅飾演的屠呦呦腦子裏總想著科研,跟她住對門好幾年的鄰居,遇見了還跟不認識似的;她為人直率、不在意人情世故、視科研如命,為了研發抗瘧新藥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由於注意力總集中在與科研有關的話題上,外人眼中的屠呦呦似乎經常“靈魂出竅”,因為她的思維總是沉浸在科學的理想王國裏。《屠呦呦的禮物》通過無數細節把這份獨特的專注刻畫得有趣又可愛,用具有共情力的敘事手法連接起國與家。

  在《功勳》立項之初,鄭曉龍就要求8個單元的劇組,要尊重時代真實的邏輯,也要忠於功勳人物生而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愛看的作品。電視劇中,在幾位英模人物的高光時刻之外,他們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樣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作品通過生活化的細緻描摹,讓普通觀眾拉近了與英模的距離,也領略到“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精神內核。

  創作信念

  優秀作品的核心是真實

  從《渴望》《北京人在紐約》到《金婚》《甄嬛傳》《紅高粱》《幸福到萬家》《偵察英雄》,今年71歲的鄭曉龍見證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他的作品總是能與時代發展遙相呼應。

  回首幾十年創作生涯,鄭曉龍印象深刻的經歷之一就是策劃製作《渴望》。分析這部家庭劇在當年大獲成功的原因,鄭曉龍歸結為生産方式和創作觀的轉變——此前影視作品更多聚焦工廠等公共領域中的故事,《渴望》則把故事全部拉回到家庭裏,“在那之前沒有這樣拍片子的,老百姓一看《渴望》講的是家裏那點事兒,就很愛看。”

  《渴望》播出盛況空前,讓鄭曉龍意識到觀眾想要看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影視作品的強烈需求,也讓他堅定了現實主義創作的信念。“不論是哪種題材,最重要的就是用現實主義態度來創作文藝作品,就算拍歷史題材,也要用現實主義的態度來拍。”鄭曉龍認為,優秀作品的核心是真實,現實主義創作要直面現實、反映現實,通過真實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不只是歌頌幸福生活,也呈現生活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實主義和現實題材不是一回事,有些劇不真實地表現百姓生活,就不是現實主義,有的影視作品是現實題材,但和百姓生活距離太遠,並不貼近觀眾的感受。”

  近年來,《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勳》等重大題材作品紛紛出圈,《人世間》等現實主義力作深入人心。鄭曉龍表示,這印證了現實主義作品是有長久生命力的,同時觀眾也對電視劇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創作者去了解時代,了解時代當中的人,引領正確價值觀。“現實生活是創作的源頭和活水,人的喜怒哀樂和現實生活是創作最好的素材,那些能讓觀眾唸唸不忘的影視佳作,都是對人情和人性有著深刻洞察、為觀眾帶來精神滋養的作品,這樣的精品才會成為歷史大浪淘沙中留下來的經典。”(記者 邱偉)

編輯:劉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