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
來源:光明日報  |  2024-11-20 09:36:33

讓藝術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

讓藝術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

讓藝術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

  近年來,我國藝術電影迎來了一波新發展。一些藝術電影在主題上與時下人們所關注的社會議題結合,在表現上與商業類型元素雜糅,將發行思維前置,起用明星演員、名人監製,注重增強與大眾的互動,收穫了較好的市場成績。但有些業界專家認為這樣會模糊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邊界,導致藝術電影“藝術含量”不足,甚至偏離了學界對藝術電影“觀念新穎、趣味高雅、技巧考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影片”的概念界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爭議,實際上是電影業高速發展背景下人們對藝術電影的認知尚未與時俱進所致。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總結藝術電影的新特徵,探索藝術電影的新內涵。

    小眾題材不等於邊緣化,也不意味著與大眾情感疏離

  長期以來,中國電影約定俗成地被劃分為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等類別。一些人習慣於參照西方藝術電影的美學範式和産業境遇來闡釋國産藝術電影的概念和特性,將雅致與通俗、藝術與商業、創作與行銷對立起來,給藝術電影貼上“題材邊緣”“主題灰暗”“一味聚焦個體情緒”等標簽。這種固有觀念束縛了藝術電影的創新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把當前中國人民對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以及電影産業發展的新趨勢聯繫起來,探索兼顧藝術、學術、市場視野的藝術電影創作理念,十分必要。

  其實,藝術電影關注小眾題材,並不等於邊緣化,也不意味著與大眾的情感有所疏離,而是以獨特、創新的視角與現實互動——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微妙情感和細微變化,挖掘潛藏在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社會問題、人生困惑、文化潮流、發展趨勢,進而反映現實甚至反哺現實。比如《愛情神話》直面中年人面對愛情時的躍躍欲試與進退失據,《媽媽!》講述阿爾茨海默病對家庭的影響,這些作品表現了傷痛,但沒有沉湎于傷痛;詮釋了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各種壓力,但更多著墨于面對壓力時人物的努力和自強。朝著光亮的方向創作,在劇情演進的過程中啟發觀眾形成審視自我、思考人生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價值取向。這應該成為藝術電影創作的主旋律。

利用類型元素,突破類型模式,探索藝術和商業的平衡

  和商業電影相比,藝術電影更注重作者的藝術表達。但這不代表孤芳自賞,脫離大眾審美,也不是情節碎片化、敘事意識流化、人物偏執化,與當代主流觀影群體的觀影習慣産生隔閡。創作者應遵守藝術規律,秉持創新精神,不斷打破敘事慣性、類型成規,為觀眾營造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樣才能實現藝術和商業的平衡。

  有些藝術電影借助經典的類型元素強化吸引力,但同時也堅持核心風格,即利用先鋒性的視聽語言和影像細節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表達。比如,自《白日焰火》出圈之後,犯罪懸疑藝術電影相繼迎來了《烈日灼心》《河邊的錯誤》等票房口碑雙贏的佳作。這些作品在開頭用類型片式的高反轉敘事和快節奏鏡頭抓住觀眾,將小眾文本引入大眾類型,並保證節奏的連貫性和敘事的完整性,以幫助觀眾理解故事、共情角色。但是創作者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感官刺激和情緒引導上,而是在燒腦有懸念的情節、新鮮有深度的故事、細膩有巧思的表現等方面做文章,以真摯的情感描寫、獨具特色的作者表達成就了一種類型化的反類型片創作範式。

  再比如,憑藉紀實美學風格從小眾走向大眾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吉祥如意》,前者以採訪式對白、手持鏡頭、同期收音、粗糙畫質、跳切剪輯等手法打造一種“偽紀錄片”形式,後者在拍攝時建立兩個劇組,一個劇組是導演拍的電影,另一個劇組拍攝導演拍電影的過程,這些手法以紀實視聽美學表現戲劇故事,讓虛構的內容附著在真實的形式上生長,使電影呈現一種荒誕的真實感。這些作品探索新的敘事結構、鏡頭語言、藝術風格、表現手法,避免電影創作類型、題材、形式的僵化。

重視發行行銷,為作品找到相匹配的市場和受眾

  現實關懷和類型探索,讓藝術電影從小眾走向大眾成為可能;探索市場新語境下的發行行銷策略,則是藝術電影找到目標受眾,實現藝術價值的重要途徑。以前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一起,在商業院線發行放映。與商業電影相比,藝術電影投資體量小、缺乏商業元素,苦於行銷經費少、行銷思路模式化、行銷團隊不專業等問題,在商業院線的激烈競爭中處於邊緣地位,導致票房表現不佳、社會影響一般。這一問題一直是藝術電影的發展痛點。

  如今,隨著電影産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發行放映機制的不斷完善,藝術電影市場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6年,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以下簡稱“藝聯”)成立,以分線發行的方式,探索藝術電影的發行放映新模式。按照約定,主流商業院線的加盟影廳必須保證藝術電影的放映場次,為藝術電影提供常態化、規模化的放映陣地。藝聯成立後,相繼舉辦“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産藝術影片全國放映計劃”“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等活動,還聯合淘票票上線“愛藝之城”藝術電影觀眾社區,用眾多佳作為藝術電影培育起愈發穩定的觀眾群體。

  除了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藝術電影創作者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也帶動電影産業發展的深刻變革。如今,藝術電影的主創大多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青年人,他們對世界電影文化和國內電影市場了解深刻,具有較先進的製片思維和商業意識,清醒地認識到根據影片特性進行宣發,尋找相匹配的市場與觀眾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將發行思維前置,在項目創作階段,就大體確定影片主要面對哪類觀眾群體,思考影片選擇什麼風格樣式,並結合這些特徵邀請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監製等,設置相關行銷話題,開展路演、觀影團合作、首映禮等豐富的行銷活動。比如,《河邊的錯誤》前期行銷強調該片由著名作家的先鋒代表作改編,屬於荒誕現實主義,為觀眾建立起“多重解讀,沒有答案”的觀賞預期,準確篩選出喜歡文學、熱愛藝術電影的目標觀眾。《宇宙探索編輯部》通過預告片,將影片中軟科幻的類型、荒誕浪漫的氣質以及“偽紀錄片”的形式等信息傳達給觀眾,還打出“如果有一天感覺人生卡在了半山腰,一定要試試倒一杯酒,關上燈,打開這部現實與魔幻交錯的電影”等具有吸引力的宣傳語,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

  相較于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的宣發成本較低,更像“螺螄殼裏做道場”。所以必須積聚有限力量,有針對性地進行行銷。《乘船而去》的故事發生地在江浙滬地區,片方認為這一區域的觀眾可能對該片更感興趣,於是在宣發時予以資源傾斜,比如邀請當地娛樂類、生活類視頻博主參加觀影活動,最終江浙滬地區票房佔到總票房的三分之一以上。

  藝術電影是電影行業的“研究院”,發揮著為整個行業提供新創意、新思路的探索功能。隨著媒介發展環境和電影觀眾消費需求的改變,中國電影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電影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適應行業新趨勢,為電影業高品質發展積累豐富經驗,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王鵬,係西安工業大學西部電影藝術與文化品牌發展研究基地專職研究員)

編輯:劉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