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全球票房突破123.2億元人民幣,超越《頭腦特工隊2》,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此前,它已超越《獅子王》《侏羅紀世界》,目前位居全球票房榜第8名。
影片創造歷史,既説明中國本土動畫團隊完全能做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中國動畫技術完全可以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也説明中國動畫市場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取之不盡的創新源泉。《哪吒2》繪就的這幅“東方畫卷”,正在讓世界看到中國動畫的無限可能。
市場影響
有望帶動更多資本投入
一部《哪吒2》,把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天花板頂到了百億元級別。它的成功,讓整個行業看到優質動畫電影的巨大市場潛力,有望帶動更多資本投入,促進國産動畫電影的發展。
2024年,動畫電影票房在北美整體電影票房中佔比達27%,相比之下,2024年動畫電影在中國整體電影票房中的佔比僅為16%,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好萊塢這幾年的票房冠軍,要麼是動畫電影,比如《頭腦特工隊2》,要麼跟動畫電影有關,比如《芭比》有動漫形象,《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根據漫畫改編。而且絕大多數動畫電影自帶喜劇元素,天然會有更好的票房産出。”電影市場分析師朱擎天説,相比真人電影,動畫電影受眾群體更廣泛,老少咸宜,想像性的形象和世界觀更容易獲得觀眾認同。
《哪吒2》對於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從事動畫行業具有積極作用。朱擎天説,遊戲産業因為産值規模更大,對動畫人才造成虹吸效應,如果做動畫能夠盈利,有助於留住人才,甚至讓他們從遊戲行業回流到動畫行業,幫助中國動畫電影邁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動漫集團創作策劃中心主任宋磊坦言,《哪吒2》的火爆,對未來兩三年國産動畫電影的投資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消費市場能否持續火爆,還要取決於整體經濟形勢和文化消費熱度,以及是否不斷有精品力作誕生,能否通過有效宣發刺激市場需求,形成口碑和自來水效應等。
創作啟示
打造精品需真誠與耐心
《哪吒2》沒有急於在上一部成功後趁熱打鐵出續集,而是五年磨一劍。這證明文化精品的打造,需要真誠與耐心,必須花長時間去研磨劇本、提升製作品質和藝術水準。
網絡動畫《戲精宿舍》導演阿飯直言,國內不少動畫團隊或者受限于資金,或者受限于交付時間,對作品抱著“差不多得了”的態度,沒有耐心和定力去打磨,而動畫,恰恰最耗費的就是時間與人力成本。“《哪吒2》的投資、製片團隊,比較尊重創作方的想法,一個鏡頭在各個製作公司之間滾動迭代,最終達到了一個極致的效果呈現給觀眾,這種追求盡善盡美的認真態度,非常值得創作者學習。”
具體到創作方法和技巧,《哪吒2》強大的角色塑造能力令不少從業者欽佩。阿飯説,人物是一部作品的靈魂,《哪吒2》中的角色無論大小,都設計得生動、接地氣,能夠引起觀眾討論。即便配角也不只是工具人,而是有自己的記憶點。在設計上,創作者可運用造型、道具、聲音等各種手段,使角色更出彩。
國産動畫《落凡塵》2024年上映時曾收穫不俗口碑,影片導演鐘鼎正在籌備第二部,《哪吒2》的成功,讓鐘鼎看到了精準把握觀眾需求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動畫電影創作既要契合時代脈搏,又要通過多種手段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落凡塵》的故事源頭來自牛郎織女的傳説,這再次驗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創造力。
“如果説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啟了神話題材動畫電影新的市場空間,那麼《哪吒2》就是將這一空間的可能性做到了極致。”宋磊説,這將激勵創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他更期待看到,國産動畫電影除了神話題材以外,也能陸續打開科幻題材、現實題材,釋放更多機會。
産業升級
向工業化體系轉型
正如《流浪地球》系列把中國工業大片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哪吒2》也有力推動中國動畫先進技術應用及動畫電影的工業化進程。
1900多個特效鏡頭,138家國內動畫公司、4000余名工作人員協作完成製作;各公司從流程到內容配合默契高效,分工精細化程度顯著提升;“乾坤流體引擎”“動態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研發技術實現突破;全片製作規模和投入遠超行業平均水準……《哪吒2》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動畫向工業化體系的轉型。
《哪吒2》並非憑空出現,背後既承載著萬千觀眾對於“國漫崛起”的殷殷期待,也凝聚著一代代中國動畫人前赴後繼的努力。從上海美影廠的歷史輝煌,到《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驚艷亮相,從《長安三萬里》將唐詩融入動畫,到《雄獅少年》探索現代題材,每一部現象級作品都帶來進步與突破、啟發與反思。
《哪吒2》的突破,也將像它的“前輩”作品一樣,推動國産動畫電影走得更高、更遠。“這些新開發的技術,可以為未來的動畫創作提供關鍵參考。”阿飯説。
在周邊産品開發、跨界合作上,《哪吒2》也為行業提供了不少借鑒。宋磊説,當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衍生品開發並不及時、充分,這次《哪吒2》吸取前車之鑒,在影片上映時同期推出各類衍生産品,趕上了影片最火爆時的最大紅利期。從宣發的角度看,跨界合作、産品授權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宣傳,能夠讓更多人看到作品,起到雙贏效果。(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