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電視劇《大江大河》劇照
自20世紀80年代初登上熒屏以來,年代劇以獨特的歷史質感與藝術魅力,在中國影視藝術長廊中佔據著重要位置。這種以特定歷史時期為背景的藝術形式,最初主要在近代歷史的長河中打撈記憶片段。隨著時代演進,年代劇的創作視野不斷拓展,開始更多地將鏡頭對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變遷。近年來,《北上》《六姊妹》《南來北往》《大江大河》《人世間》《繁花》《小巷人家》等作品相繼涌現,以精湛的藝術表現力與深刻的歷史洞察力,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讚譽。這些作品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歷史復現,而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與豐富的故事編織,展現更加生動的時代畫卷,切入深層肌底記錄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
多重敘事反映社會變遷
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共振,是優秀年代劇的重要藝術特徵。這類作品往往採用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將人物的情感嬗變與生命軌跡,編織進宏大的時代圖景之中,以映照社會風貌的變遷。隨著時代語境的轉換與創作理念的革新,年代劇創作經歷了從宏大敘事到微觀書寫的嬗變過程。
早期年代劇多以豪門、大家族為表現對象。如《金粉世家》《上海灘》等通過激烈的戲劇衝突與跌宕的人物命運製造敘事張力。這種模式雖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但因受敘事視角局限,難免失之片面,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歷史的真實性與生活的質感。隨著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深化,年代劇開始更多地呈現普羅大眾的生存狀態。《山海情》以涌泉村的普通村民馬得寶、李水花、白麥苗等為主要人物。他們的奮鬥歷程,不僅是個體命運的寫照,更是中國農村改革進程的縮影。《南來北往》則聚焦汪新與馬魁兩個人物。他們是師傅和徒弟、岳父和女婿,也是新老兩代鐵路公安幹警的代表,他們的工作生活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歷程。將宏大的歷史進程具象化為普通人的日常實踐,這種做法拓寬了年代劇的創作視野,建立了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敘事範式。
隨著創作視界的開拓,年代劇的敘事手法也經歷了深刻變革。如果將年代劇比喻成映照時代的鏡子,傳統創作多采取線性敘事手法,就像一面銅鏡,雖能映照出時代的輪廓,卻難以捕捉那些在歷史褶皺中閃爍的微光。而當下的創作往往採用多重視角敘事,如同一組棱鏡,將時代的光芒折射成七彩斑斕的光譜,讓觀眾窺見更為立體、豐盈的歷史圖景。《人世間》以周家三代人的命運串聯起上山下鄉、老城區改造、恢復高考等歷史事件,展現東北乃至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化。《小巷人家》則展現棉紡廠家屬區莊、林兩家鄰居積極適應個體經商戶興起、住房制度改革、家電普及、上海浦東開發等時代變遷,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的陣痛與希望。這種創作方法讓不同的視角對話、碰撞,就像交響樂的不同聲部,每個聲部都演奏出獨特的旋律,最終匯成時代的宏大樂章。
人物群像塑造時代風貌
與敘事手法相偕同行,年代劇的人物塑造也經歷了從單一到多樣、從扁平到立體的藝術進化過程。早期作品如《渴望》中的劉慧芳,以善良堅忍的傳統女性形象打動觀眾,卻難免陷入性格特徵單一化的窠臼。《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從小養尊處優,養成了紈绔任性的性格,對待感情喜新厭舊,在與冷清秋結婚後仍跟白秀珠舊情復燃。這種處理強化了大眾對富家公子的刻板印象,未能突破臉譜化的創作局限。這些人物如同黑白膠片中的影像,雖輪廓清晰,卻缺乏豐富的色彩層次。
近年來,年代劇在人物塑造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呈現出群像式、多維度的藝術特徵。比如,《大江大河》通過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等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交織,展現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眾生相。宋運輝作為國企幹部,堅守信念,銳意改革,力圖讓企業煥發新生;雷東寶在小雷家村興辦鄉鎮企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楊巡探索私營經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豐富多樣的人物群像躍然于熒屏之上。
當下年代劇的人物塑造還突破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模式,以細膩的藝術筆觸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心理層次,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特質和情感變化。《小巷人家》中的莊超英既是盡職盡責的教師,又是固執愚孝的丈夫。《繁花》中的爺叔既有商人的精明世故,又有長輩的溫情關懷。這種矛盾性恰恰體現了人性的真實,使角色不再是簡單的道德符號,而是充滿生命質感的真實存在。
歷史和時代的雙重奏鳴
年代劇是歷史和時代的雙重奏鳴:它不僅生動再現了故事所處時代人們思想觀念的嬗變軌跡,更深層地折射出創作年代的社會思潮與價值取向。在精心構建的歷史場景中,我們既能窺見特定時代人們的精神圖譜,又能感受到創作者所處時代的文化脈搏。
以教育觀念為例,《小巷人家》中莊、林兩家人對教育的重視,不僅生動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普通人對知識的渴望,更深層地折射出當代社會對教育公平與人才培養的高度關注。《我們的日子》則讓人看到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産生的巨大影響。閎光機械廠家屬院的幾個家庭氛圍各異,有的重品德培養,教孩子善良正直、懂得分享;有的側重學業成績。而不同環境下,孩子面對挑戰的態度和應對方式也大不相同。實際上,這也是當下社會不同教育理念碰撞的縮影。
在情感觀念上,年代劇也富有時代特色。《北上》中謝望和與邵星池對夏鳳華的情感糾葛,不僅生動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年輕人對愛情的追求與困惑,更深層地折射出當代社會對情感觀念的理性思考與價值重構。劇中,兩位男主角並未陷入傳統三角戀的爭鬥套路,而是以理智的態度探討何為真正的幸福,並決定公平競爭。他們達成共識,愛情不是虛幻的承諾,而是能夠為所愛之人提供實實在在的幸福。這一情節展現了年輕人對情感關係的成熟態度和深刻反思。
年代劇的創作發展,不僅是藝術形式的演進,更是時代精神與思想觀念的深刻映照。正如電視劇《樹下有片紅房子》中所言:“有些東西會變,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年代劇正是通過對“變與不變”的深刻洞察,將歷史與時代緊密相連,以其獨特的雙重敘事結構,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梁,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當下的自己,聽見時代的脈搏。
(作者:黃雯 何戌曉,分別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安徽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