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關注民生新話題 銀發群體從配角變主角
來源:光明日報  |  2025-05-14 09:44:20

螢幕關注民生新話題 銀發群體從配角變主角

資料圖片

螢幕關注民生新話題 銀發群體從配角變主角

資料圖片

螢幕關注民生新話題 銀發群體從配角變主角

資料圖片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關注銀發群體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需求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課題。然而放眼當下,面對2.8億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適配的精神文化供給尚顯不足。尤其是影視創作領域,銀發題材在産量、聲量與影響力三個維度,與青春、都市等熱門題材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于老年觀眾而言,影視作品是便捷、經濟、易於接受的精神文化産品。于創作者而言,銀發敘事既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時代課題,也是蘊藏無限可能的藝術藍海。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涌現的一些影視作品以細膩筆觸描摹人生的暮年圖景,觀照銀發群體的生活訴求,或可為銀發題材創作提供兼具溫度與深度的參照樣本。

  老年人情感體驗有了宣泄口

  對於當下的影視作品來説,真實展現銀發群體豐富多彩的生活樣態,引領正向價值,形成情感共鳴,是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以往的家庭倫理劇大多將敘事重點放在中青年身上,老年人只是推動子女故事線的功能性配角,其情感世界被簡化為對兒孫的單向牽掛,個體訴求也大多讓位於家庭責任。這種敘事模式有些碎片化、片面化,無法真實反映當代老年人多樣的精神需求,也未能引發觀眾對老齡化社會的深度思考。直到近年,一些影視作品開始聚焦老年人的真實生存境遇。電影《出走的決心》裏,一輩子都在為家庭付出的“大媽”為了實現自己看世界的夢想,展開一場奇妙之旅;電視劇《老傢夥》中,三位老朋友退休後再創業,打造養老社區,找到新的人生價值。這些鮮活的銀發故事讓觀眾深刻認識到,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保障後,老年人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同樣熾熱。通過影視創作幫助老年群體構建更充盈的精神世界,這不僅關乎藝術表達的完整性,更是對老齡化社會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老年群體的精神世界中一個容易被影視創作忽視的維度,就是老年人豐富而複雜的情感需求。尤其是愛情,作為人類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情感體驗之一,其存在價值不應因年齡增長而被忽視。近年來,有些影視作品開始突破創作窠臼:《我的後半生》裏退休教授沈卓然的四段黃昏戀,展現了暮年情感問題的多樣性;電影《我愛你!》中兩對老年情侶雖已是遲暮之年,但依然和年輕人一樣愛得濃烈、深沉,體現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在這些愛情故事中,老人們痛快地哭,縱情地唱,同樣擁有溫柔的關懷與熱烈的情愫。正是這種對情感本真的執著追求,使暮年相守的故事具有穿透年齡隔閡的力量,也為銀發題材創作提供了動人的人文視角。從這個角度看,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被長期邊緣化的愛情渴望,理應成為銀發題材持續深入開掘的富礦。

  注入了嶄新思想活力和時代力量

  對孝道倫理、代際關係的敘事探索,也是銀發題材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創作維度。然而,以往一些作品囿于“代際衝突-和解”的簡單模式,或將孝道簡化為物質贍養的單向義務,這種思維定式既忽視了孝文化的豐富內涵,也難以回應老齡化社會的複雜現實。當代創作需要以更開闊的視野重新發現:孝道是代際間雙向的情感流動;代際關係不應止于責任義務的討論,而應昇華為生命與生命的深層對話。

  在當下的銀幕熒屏上,一些具有探索意識的影視作品正在突破固有的創作思維,為銀發題材注入嶄新的思想活力。比如,電影《臍帶》展現了音樂人阿魯斯帶著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重回故鄉的過程。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了防止母親走失,他用一根繩子係在兩人腰間。這根繩子像臍帶一樣連接起母子間的血脈親情,不僅代表了親情的守候,更象徵著一個遊牧民族對生命的樸素認知。電影《媽媽!》則以一對年齡相加高達150歲的母女故事,顛覆了人們對於孝道的單向性認知。片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女兒退化成了“老小孩”,85歲的母親反而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重獲生命活力。這種“反向哺育”揭示了親情的深刻本質,它從來不是簡單的贍養義務,而是兩個生命在時光長河中相互成就的精神對話。

  當然,銀發題材的深刻性遠不止于對孝道倫理的探討,更在於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映照。電視劇《老有所依》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描寫獨生子女在事業與孝道間的艱難平衡,失能老人護理帶來的經濟與精神雙重壓力等情節,直指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養老結構性矛盾。短劇《大媽的世界》則在看似荒誕的喜劇表像下探討嚴肅的社會議題。比如主人公沉迷于雞蛋盲盒的情節,映射出當下人們瘋狂購買盲盒的風潮;“大媽”們發現手機會“竊聽”自己的生活,這段劇情實際是在探討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安全問題。這些社會問題被巧妙包裹在輕喜劇的外殼之下,讓觀眾在會心一笑後陷入深刻思考。銀發題材作品受到觀眾好評,讓創作者意識到,銀發題材應構建多聲部的敘事交響,展現老年群體與社會、時代乃至世界的深層連接。

應為老年人構建更包容的社會氛圍

  目前的銀發題材存在兩種值得警惕的創作誤區。一種是傷痕纍纍的悲情敘事,這類作品往往刻意塑造老年人的悲劇形象,濃墨重彩地表現其遭遇兒女不孝、經濟拮據、病痛纏身的不幸人生。這種敘事雖然具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但往往止步于社會矛盾的簡單呈現,既缺乏對問題根源的深入剖析,也未能提供建設性的思考方向,最終只能讓觀眾在壓抑的情緒中徒增焦慮。另一種則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爽文敘事,這類作品將老年人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或是搖身一變成為“老年霸總”,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事業一路開挂”“人生不斷逆襲”等脫離現實的橋段。這種創作雖然滿足了部分觀眾的幻想需求,卻因內容懸浮、情節低俗、思想淺薄而喪失了藝術應有的現實觀照。

  這兩種極端化的創作傾向,本質上都是對老年群體真實形象的簡化與扭曲。前者將老年人定位為純粹的弱勢群體,後者則將老年人神化為超現實的完美存在,都未能準確把握老年形象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優秀的銀發題材創作應當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點,既展現老年群體的生命韌性,又不回避他們的脆弱與局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現實深度,又有藝術高度,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審美價值。

  塑造真實立體的老年形象,需要創作者深入把握老年人在衰老過程中的身心特徵與時代印記。正如“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所描繪的,老年人既保持著精神世界的豐盈,又不得不面對身體機能衰退帶來的現實困境。這種矛盾性可以成為塑造典型人物的關鍵所在——創作者既要表現老年人歲月沉澱的智慧,又要展示他們難以避免的脆弱;既表現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又要展示時代變遷給他們帶來的挑戰。比如,電視劇《我的後半生》細膩呈現了沈卓然從喪妻之初消沉麻木,到一年後重燃生活希望,再到勇敢追求愛情的心理變化。與他産生感情糾葛的幾位女性角色也絕非功能化的陪襯。比如,執著于房産保障的連亦憐、追求精神契合的聶娟娟、務實過日子的呂原等,每個人物都秉持著獨特的生活態度,又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同樣的立體塑造也體現在電視劇《老閨蜜》的五位女性人物身上。痛失獨子的梅姨將對孩子的哀思轉化為經營咖啡館的動力,展現了創傷後的心理重建過程;艾琳身患頑疾仍堅持模特事業,她的故事詮釋了老年群體對生命尊嚴的堅守;還有擁有一顆少女心的宋麗娜、努力嘗試再就業的劉大夫、廣場舞達人紅姐,也共同拼貼出當代老年人豐富的人物圖譜。這些形象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創作者既呈現了他們作為老年人的共性特徵,又賦予每個角色獨特的生活軌跡與性格棱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有年華老去的時候,關注老年人就是關注每個人的現在或未來。銀發題材創作的根本意義,在於為整個社會提供理解生命、面對衰老的精神參照。這些作品最終要回答的,是一個關乎文明底色的命題——我們如何共同構建對衰老更包容、對暮年更溫柔的世界。

  (作者:楊洪濤,係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編輯:劉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