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潮玩”何以走紅
來源:光明日報  |  2025-07-02 10:13:06

  Labubu(拉布布)是一款由國內潮流玩具(簡稱“潮玩”)企業打造的玩偶,它有著尖尖的精靈耳、圓溜溜的大眼睛,九顆鋸齒狀的牙齒搭配一抹狡黠的“偷感”笑容,將萌態與搞怪、叛逆的氣質融合一體。一段時間以來,Labubu火爆全球,不僅因為設計上的獨特或者盲盒的成癮機制,還在於Labubu承載的“社交貨幣”屬性——玩家用它來表達自我、張揚個性、凸顯品位。

  然而,潮玩的“社交貨幣”屬性具有時效性。玩家的潮玩玻璃櫃展架上,總在更迭著新的“座上賓”,從Bearbrick積木熊(日本的一款潮流玩具)、KAWS標誌性的“××眼”公仔(美國的一款潮流玩具),再到如今我們國産的Labubu,昨日的流行,今日或許已經過時,今日的流行,明日或許會被取代。比起轉瞬即逝的潮流符號,個體的內涵修養更具社交魅力。

  “被看見”的需求

  説起Labubu走紅的原因,論者頻頻提及它的“社交貨幣”屬性。很多人會疑惑:一個普通玩偶,怎麼就具備了社交功能?畢竟在傳統認知裏,社交往往與推杯換盞的聚餐、圍桌暢談的交流場景緊密相連。若想解開這個疑問,得從“社交貨幣”的本質説起。

  社交是人的社會性需求。從古至今,個體的存活與發展始終依賴於群體。原始社會中,單獨行動的個體難以抵禦野獸侵襲或獲取充足食物,集體狩獵、共同防禦是生存的必要手段,這種依存關係已刻入人類基因。歷經漫長的文明演進,現代人對情感聯結的渴望從未消減,人們社交並不只是為了驅散孤獨,更深層的渴望在於“被看見”。

  社會學上的“鏡中我”理論認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像從他人眼中照見的鏡像——他人的態度和反應是一面隱形的鏡子,我們通過這面鏡子觀察自己。孩子會從父母微笑的鼓勵中感受到自己的可愛,成年人同樣需要他人的目光來確立自身價值、強化自我認同。神經科學研究亦發現,當人獲得社會認可時,大腦獎勵中樞被激活,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感,印證了社交反饋對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人們對“被看見”的渴望,催生出一種特殊資源——“社交貨幣”。“社交貨幣”最初是商業領域的一個概念,後來被應用到社會生活領域,主要指那些能讓一個人在群體中顯得有品位、有價值、有個性的東西。它可以是一段奇異的經歷,一個冷門的知識點,或者對某部小眾電影的信手拈來,可以幫助個體在社交活動中“換取”成就感、社會認同和群體歸屬感,扮演著類似于“貨幣”的功能——換取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社交媒體的出現讓“社交貨幣”更加具象化,點讚、評論、轉發都是“社交貨幣”流通性的衡量指標。

  很顯然,造型新穎、色彩鮮艷的限量版玩偶,也是一種“社交貨幣”。“哇!這款我搶了好久都沒買到!”“你也收藏這個系列?太有眼光了!”潮玩能瞬間點燃共同話題,也是玩家彰顯品位、融入特定圈層的“通行證”。

  作為“社交貨幣”的潮玩

  不同於傳統的兒童玩具,潮玩的目標受眾是成年人,潮玩從誕生之初就帶著強烈的藝術基因,設計師將個人美學理念注入玩偶的設計細節,比如造型誇張的卡通形象、充滿隱喻的色彩搭配、突破常規的材質運用……玩家收藏潮玩,是在收藏藝術作品,也是在展示個性,傳遞審美品位。

  Labubu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它由我國香港藝術家龍家升創作,原型來自北歐森林精靈,龍家升賦予它強烈的個人風格。從外形上看,Labubu有著誇張的比例,大眼睛、尖牙齒、圓腦袋,既像精靈又似小怪獸,産生了奇妙的反差萌,在一眾“萌係”玩偶中脫穎而出。充滿個性、藝術性與創造性的設計,擊中當代年輕人張揚自我、個性表達的渴望,Labubu化身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潮玩品牌深諳饑餓行銷之道,它們嚴格控制産量以製造稀缺效應,供不應求讓潮玩的“社交貨幣”價值陡升。當某款玩偶的存世量只有幾百個時,擁有它就意味著躋身少數人的行列。二級市場的繁榮強化了潮玩的投資屬性,某些熱門款式的轉售價格可以達到原價的數十倍,比如不久前,一隻高131釐米的薄荷色Labubu以108萬元落槌成交。在朋友圈曬出一款難求的限量版潮玩,獲得的點讚和評論遠超普通消費品,能給玩家帶來強烈的成就感。

  互聯網進一步放大了潮玩作為“社交貨幣”的流通效率。在前互聯網時代,某個亞文化圈層的標誌物,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突破圈層壁壘;而現在,當蕾哈娜、貝克漢姆等明星手持Labubu系列潮玩出現在社交平臺上,立刻讓Labubu進化為全球流行的風向標。普通網友發佈一條明星同款Labubu的微博,或者一個開箱Labubu系列盲盒的短視頻,都能在短時間內收穫大量觀看和評論。

  此外,Labubu等潮玩是實實在在的物件,可以擺放在辦公室、客廳等顯眼位置,也可以挂在背包上,它具有“高可見性”,直觀展示著玩家的審美、財力、圈層等多維度的信息,是簡單直接的“炫示”,“社交貨幣”屬性拉滿。

“社交貨幣”的貶值風險

  任何“社交貨幣”並非永恒保值,而是遵循著價格波動規律。一部劇熱播時,它是不錯的“社交貨幣”,但當它熱播期過了,“社交貨幣”屬性驟降,人們對它意興闌珊;網絡詞彙流行時,它是能瞬間拉近彼此距離的“社交貨幣”,一旦它們過氣,“社交貨幣”屬性為負數,使用者反而顯得“落伍”。

  潮玩領域不能免俗。潮流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消費者喜好的不斷轉移,決定了幾乎所有的潮流單品都無法長期佔據主導地位。曾有一段時間,Bearbrick積木熊、KAWS“××眼”公仔憑藉鮮明的造型和豐富的聯名合作,在潮流收藏領域掀起一陣狂潮,隨著市場上産品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Labubu等新型潮玩IP的衝擊,它們的“社交貨幣”屬性逐漸減退,曾經被炒到天價的款式在二手市場上價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

  相較于一些擁有深厚故事積澱的經典IP,Labubu缺乏完整的敘事體系作為價值支撐。這一先天短板決定了它必須經由持續的文化賦能與藝術昇華來深化內涵,盡可能規避IP價值稀釋和“社交貨幣”貶值的風險。Labubu能否躲過貶值還需要觀望,當前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的審美和喜好會不斷改變,新的潮流IP還會不斷涌現,現在紅極一時的IP也可能徹底失去“社交貨幣”屬性,淪為明日黃花。

  很多玩家在對潮玩的收藏與分享中,釋放了壓力,收穫了治愈與滿足感,這是潮玩的正向作用。但是,當玩家的消費行為被潮流裹挾,衝動跟風搶購限量款、聯名款時,便容易陷入非理性漩渦。這是給玩家的一個重要提醒:在面對潮流單品時,應保持理性和冷靜,充分認識到“社交貨幣”的興衰規律,避免盲目跟風,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潮流會退燒,玩具會過時,但一個人廣博的見識、獨特的經歷和深刻的思考,永遠不會貶值,這是真正持久的“社交貨幣”。一個能講好故事的人,比單純曬潮玩的人更耐人尋味,一個能提出獨到見解的討論者,比復述網絡熱梗的人更令人印象深刻……人們最終記住的,不是誰擁有最多的限量款,而是誰的思想更鮮活,誰的表達更有溫度。從這個意義上看,與其把精力耗費在追逐曇花一現的潮流標簽上,不如深耕自己的精神沃土——前者能讓你短暫地成為話題中心,後者能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作者:曾于裏,係專欄作家)

編輯:劉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