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强调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建筑

    大运会场馆里藏着绿色“密码”


  • 东安湖体育公园。 龙泉驿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场馆在规划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审慎进行场地选址和规划,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最终确定改造提升36个既有场馆,规划设计13个新建场馆,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新建场馆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技术手段,实现场馆低碳、节能、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并全面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产生

      比赛场馆是大运会赛事的重要载体,也是直观体现绿色低碳办赛的重要板块。5月26日,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成都大运会遵循“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不仅关注赛事本身,更强调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建筑,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态样板。

    改造提升既有场馆
    功能迭代升级,并进行LED节能灯具替换等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场馆在规划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审慎进行场地选址和规划,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最终确定改造提升36个既有场馆,规划设计13个新建场馆,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统筹规划建设,使多元化场馆及赛事安排做到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并结合先进施工技术控制建造浪费,节约了资源成本,提高了场馆建设质量和效率。”
      作为大运会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场馆,成都市乒校乒乓球场馆中心通过精准规划、合理利用,使临建设施从13个减到3个,成为大运会临建设施最少的场馆。场馆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优先利用机关现存储备物资进行保障,场馆内办公使用的所有桌椅板凳、打印机等全部是筹措借用,未花一分钱。
      同时,既有场馆充分利用大运会契机优化通风和采光条件,所有场馆进行了LED节能灯具替换,并实现多级照明控制;多个场馆加装布袋风管,使用VRV多联变频空调,促进场馆高效稳定用能;改造升级大幅提高了场馆的标准和服务能力,能更好地服务城市赛事的举办和全民健身的需求。
      作为大运会众多场馆中唯一列入成都“城市记忆老建筑”的场馆,四川省体育馆30多年来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也是此次大运会改造场馆中施工难度最大、投资额度最大、工期最紧的场馆之一。通过植入低碳智能技术,设立先进的灯光照明控制系统、暖通设备、自动消防喷淋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四川省体育馆实现场馆功能迭代升级。

    规划设计新建场馆
    全面采用绿色建材,赛后可持续利用
      大运会的新建场馆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技术手段,实现场馆低碳、节能、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并全面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产生。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塑造出多个独树一帜的城市新地标,成为成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此外,这些场馆在建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场馆内部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在赛事结束后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凤凰山体育公园由“一场两馆”组成,含6万座专业足球场、1.8万座综合体育馆以及一座多功能馆,入选“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
      东来印象是简阳市高标准规划建设的文化体育综合项目,80亩的外环公园绿意盎然,建筑布局于150亩的内心公园周边。公园融合水体、广场、运动场、健身步道,成为阡陌林盘的川西景观。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场馆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周围地面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可让地面高效渗水、透水,持续保持干爽、安全。
      成都还制定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方案与开放清单,有序推动大运会场馆应开尽开、充分利用。自成都大运会筹办以来,场馆已累计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超过510万人次,举办各类赛事730项,近2000场次;依托大运会场馆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1800余场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