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廈門集美區:聚集成改革之力 譜融合發展新篇
2022-12-28 10:37:40來源:福建日報編輯:陳洪亮責編:胡曉萌

  原標題:聚集成改革之力 譜融合發展新篇——廈門市集美區縣域集成改革試點綜述

  率先成立兩岸融合發展中心,實現對臺工作力量資源整合;創新成立臺胞服務驛站,為臺胞臺商提供“一站式”“全過程”無障礙服務;建立集美台灣青創基地聯盟,為台灣青年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平臺;成立臺企上市服務聯盟,積極鼓勵和支持優質臺企對接資本市場……

  一樁樁來自工作一線的鮮活經驗,一個個聚力改革的生動典型,成了廈門市集美區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集成改革試點工作成效的有力見證。

  2019年12月,省委、省政府確定集美區圍繞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進行縣域集成改革試點,是廈門唯一入選的區。三年來,集美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關於“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要把著力點放到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等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堅持系統觀念,勇於改革創新,注重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注重兩岸融合發展制度機制創新,做細做實“通、惠、情”三篇文章,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上呈現出協同推進、蹄疾步穩、亮點紛呈的良好態勢,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改革試點成績單,被福建省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報送中央改革辦,初步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全方位高標準謀劃

  破繭化蝶謀嬗變

  作為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里和擁有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集美區,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領域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優勢,在建機制、搭平臺、出政策、謀創新、促融合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省級試點,賦予了集美新的歷史使命。“不僅要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方法,更要探索系統集成改革路徑”,集美區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集美獨具優勢、勇擔重任,要通過改革破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形成系統集成改革的“集美樣本”,為全省乃至全國當好先鋒、探出新路。

  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提出的課題,縣域集成改革,是一項涉及領域廣、挑戰難度大、創新要求高、亟需破解課題多的系統工程。它不同於以往的“單兵突擊”,也不僅是把分散開展的各項工作集中在一個區域推進,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整體合力,産生改革“共振”、能量倍增的作用與效應。

  “只有堅持系統思維,才能抓住整體,抓住重點,才能不失原則地採取靈活有效的方法解決改革發展中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秉持這樣的認識,三年來,在省委改革辦、市委改革辦的精心指導下,集美區堅持把集成改革試點與全方位高品質發展超越有機結合,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戰略佈局中謀劃集成改革,尤其注重改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奮力謀求“破繭成蝶”式的嬗變。

  對標看齊,把牢方向。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世界觀方法論。為全面弄懂、深刻理解集成改革,集美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要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科學配置各方面資源”“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各領域改革進展,形成整體效應”等重要論述,深入領悟“系統集成”方法論,深刻把握改革創新內在邏輯,全面對標對表,適時召開動員部署大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方向,把凝聚共識、勇毅篤行轉化為做好改革的強大動力。

  統籌謀劃,一體部署。集美區強化“一盤棋”思想,建立同步規劃、一體部署的工作機制,成立由區委書記為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和7個改革工作專班,形成了“1+7+2”改革工作方案(1個總體方案、7個專項方案、2個保障方案),打破對臺工作傳統思維,凝聚改革共識。同時先後召開20多次會議,研究部署集成改革工作,調研100多家臺企,組織專家學者、臺胞臺企代表召開座談會,加強兩岸融合發展課題研究,謀劃集成改革“路線圖”。

  健全機制,狠抓落實。集美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堅持問題、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要求,明確改革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對集成改革進行制度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強化例會推進、一線協調、評估考核、督察督辦、臺賬管理和任務銷賬等措施,形成抓落實全流程全鏈條的機制聚合效應,推動集成改革走深走實。

  堅持系統思維、集成方法,形成集成改革“一張圖”,從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加強對臺金融合作、擴大兩岸人文交流、維護臺胞臺企權益、扶持臺胞創業就業、增強臺胞社會福祉、做強兩岸研學品牌等七大方面推動集成改革,招招見實、幹貨滿滿。

  系統性集成化推進

  兩岸融合創新局

  位於集美的臺企富全鋼鐵有限公司,最近正在集美區臺企上市聯盟的支持下優化上市方案。近兩年來,在臺企上市聯盟助力下,集美新增2家台資上市公司、1家台資新三板企業,4家臺企進入重點上市後備企業,204家進入兩岸股交中心。區財政部門主動聯合廈門大學首創上市人才培養模式,舉辦重點上市後備企業高管研修班,7名參加研修班的上市後備台資企業高管表示獲益匪淺。

  “集美優質臺企不少,或因涉稅問題處理不當、擔心上市成本太高、不太熟悉政策流程,直接或間接影響上市進度,不懂上市、不敢上市的現象普遍存在。”集美區財政局/金融辦(上市辦)負責人湯春海説,集美區臺企上市聯盟作為全國首創,凝聚集美全區28個部門工作合力,並特邀4家專業機構作為聯盟顧問,“一條龍”“一站式”解決在集臺企上市過程中的“堵點”“痛點”“難點”,支持在集美的臺企利用大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優做強,“留廈來”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

  集成改革,核心在於集成,關鍵在於改革。怎麼“集成”?改革“難點”在哪?

  沒有經驗可借鑒,集美就摸著石頭,一步一步過河。堅持系統思維、集成方法的本質是一種改革方法論創新,集美區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努力把點上的工作“盆景”集成為面上的改革“風景”,開出了集成改革良方,通過各方面各領域改革舉措的整體性推進,有效破解了工作“碎片化”“分散化”問題,實現了1+1>2的集成效應和溢出效應。

  “要推動改革,首先要整合力量資源,形成工作合力;要實現集成改革,必須防止零打碎敲,實現一體化推動。”圍繞“力量資源”這一核心牽引力,集美區創造性設立區級兩岸融合發展中心、兩岸研學交流中心、兩岸青少年發展中心、兩岸文旅融合中心和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智庫等“四中心一智庫”,打破全區40余個涉臺部門工作“壁壘”,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改革成效。

  堅持問題導向,盯住“痛點”下苦功,以問題倒逼改革,正是集美區在推進集成改革的關鍵法寶,也體現了集美區的擔當。

  在長期對臺工作中,除了國家、省、市外,集美區出臺了系列服務台胞臺企發展的政策舉措,亦打造了多個平臺和兩岸交流品牌工程。然而,這些政策舉措和平臺要素相對比較零散,缺乏有效銜接,有的政策比較原則,難以在基層落實,既無法形成服務台胞臺企的合力,發揮不出聚集乘數效應,也不利於特色品牌的整體塑造和有效推廣。

  為此,集美區成立對臺工作聯席會機制,推動涉臺工作流程再造,建立所有涉臺工程項目均由區委臺港澳辦牽頭抓總,實施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採取考評考核、任務銷號等措施,確保涉臺項目快推進、真落地、見實效,實現了涉臺任務項目集成。同時,梳理中央和省、市惠臺政策措施,編製成冊《惠企政策e碼通》,注重各級惠臺政策組合和區級配套政策的銜接,協同推進“政策組合拳”,實現了涉臺政策措施集成。為提高服務台企臺商的時效和品質,整合兩岸融合各種要素,強化兩岸融合發展全方位平臺支撐,為臺胞臺企提供系統、全面、整體的政策服務和“一站式通辦”服務,實現了涉臺平臺要素集成。為了更好發揮品牌的示範牽引效應,集美對全區兩岸融合發展品牌進行創新、整合、升級,集美重新塑造了閩臺研學旅行基地、“聚融壹家”臺青創基地、“兩岸龍舟文化節、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論壇等18個改革品牌並進行示範推廣,實現了涉臺特色品牌集成,集成改革的特色性、價值性、影響力更加凸顯。

  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推進集成改革,在集成改革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集美區始終保持強烈的系統思維,以破解問題為導向,把呼應關切、解決問題、增進福祉等關鍵問題作為改革的落腳點,一邊探索實踐,一邊總結提煉經驗,形成了以“力量資源集成、政策措施集成、平臺要素集成、項目任務集成、特色品牌集成”為核心的“五集成”系統改革“集美模式”,構建了覆蓋全面、高效統一、運轉有序的改革工作推進體系,成為集成改革的示範者。

  “五集成”合力賦能下,集美區重塑了兩岸融合發展工作機制體制,積步千里,破繭成蝶,促成兩岸融合發展與縣域集成改革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多層次多維度突破

  高效協同提“溫度”

  “裏賀!哇來為裏侯畝!”

  走進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一樓集美區“臺胞服務驛站”,墻上“你好!我來為您服務!”的閩南語標語映入眼簾,讓臺胞倍感親切。

  作為廈門首個設在行政服務中心的“臺胞服務驛站”,以“臺胞服務台胞”為特色,特邀在集美工作、生活的臺胞臺青當“服務專員”,為轄區臺胞、臺企提供“一條龍”幫辦服務。

  目前,集美臺胞服務驛站已服務台胞超過5600人次。“像家人一般,有溫度、高效率。”在驛站服務專員林亭君幫助下,快速換發完臺胞證的臺胞張裙讚個不停。

  “溫度”,始終是集美集成改革的關鍵詞之一。集美集成改革始終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秉著“兩岸一家親”理念,堅持在同等待遇上發力,堅持在情感認同上聚力,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聚焦“通、惠、情”三篇文章,集美區一次次突破思維定勢、路徑依賴,系統解決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碰到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構建起便捷高效的經貿合作體系、溫馨週全的福祉保障體系和心靈契合的人文交流體系等“三大體系”,實現多維度、多層次的創新突破。

  在兩岸經貿合作上,集美區以打造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為目標,著力推動産業互通、金融暢通、人才聯通。積極創新兩岸産業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兩岸冷鏈物流、現代農業、文化創意、旅遊、養老等産業合作,建立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成立兩岸高校産業技術聯盟和台灣人才服務中心,為台灣人才提供精準細緻的服務。截至今年10月,在集1114家臺企基本融入了集美區以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商貿物流、文旅創意為主導的現代産業體系,17家臺企入駐影視文創園,27名臺胞被評為省市級人才。

  為助力在集臺胞臺企更好地融入集美,集美在金融暢通方面有不少創新突破。一方面,打造首只由台灣團隊管理的台資基金——華犇基金,助力臺企在大陸上市,已為20家臺企擔保2.45億元,幫助48家臺企融資38.66億元;另一方面,創新推出首個專門為臺胞設計的線上兩岸薪資匯出産品“薪速匯”,提升臺胞跨境存匯安全便利性,累計辦理2571筆計1.88億元。

  在增進福祉保障上,集美區從優化服務體系、落實同等待遇、深化權益保障三方面入手推進集成改革,將醫療養老保障、教育住房需求、參與基層治理等涉及臺胞在集學習、就業、生活、生産等領域細化為10個方面工作舉措,加大兩岸融合吸引力。

  完善臺胞就學就業、居住生活、法律服務、職業技能認證等政策措施,出臺臺生獎學金補助、臺胞困難救助辦法等;創建大陸首個海峽兩岸(廈門)直播電商産業合作園,吸引多家臺企、多位臺青主播入駐逐夢;開通全市首個設立在行政服務中心的臺胞警務服務站、臺胞辦稅綠色通道,推出26項“一件事一次辦”臺胞套餐,實現“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務;建立涉臺檢察聯絡室、人民調解委員會、法律服務工作站,聘請臺胞律師擔任人民調解員,維護臺胞臺企合法權益;實施臺青聚融友好工程,成立“兩岸青年企業家協會聯盟”“集美臺青創基地聯盟”,扶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在集美,臺胞臺企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福祉權益得到全方位的有效保障。

  據統計,集美現有常住臺胞5000余人,臺青創團隊530支1203人。在臺胞社工服務中心的幫助下,830名臺胞參加醫社保,568名臺胞入住人才公寓,11名臺胞完成技術士等級證書認定。“臺+金融”“臺+青年”“臺+文旅”“臺+研學”“臺+志願服務”等一系列“臺”元素與集美深度融合,越來越多在集美的臺胞更加融入集美,21名臺胞擔任區政協委員、工會委員、婦女委員和青年發展促進會會員。

  在兩岸人文交流上,為進一步探索系統化、規模化的文化交流機制,集美深挖兩岸同根同源文化,密切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四條紐帶”,拓展“1+1+N”泛營地研學模式,完善兩岸龍舟文化節、兩岸特色廟會、兩岸月老辦事處等活動平臺,成立“兩岸青年企業家協會聯盟”“集美臺青創基地聯盟”和“兩岸親子學院”,舉辦“共同家園、共同記憶——閩臺關係檔案文獻展”和兩岸民俗信仰城隍文化節、兩岸書畫作品展、兩岸新媒體論壇等活動,創建“海峽音樂公社”,扶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打造1個國家級、4個省級臺青就業創業基地。通過創新交流形式、完善交流機制、拓展交流途徑,不斷拓展兩岸人文交流內涵,提升兩岸融合發展向心力。2020年以來,集美累計舉辦兩岸各類交流活動280場次,其中青年交流活動175場,萬餘人參加;線上交流“她説”“青青之約”等新平臺活躍,累計製作220期線上節目,瀏覽量超502萬次。對臺研學再上新臺階,在疫情肆虐下,三年來仍累計接待兩岸研學生141萬人次,台灣青少年2.5萬人次,研學總部基地獲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如今,在集美,兩岸經貿合作更緊密、人文交流更活躍、臺胞生活更溫馨、兩岸同胞心靈更契合,特有的“集美溫度”融通了兩岸同胞的“心”路,兩岸融合結出纍纍碩果。這座充滿青春活力之城,正快速凝聚起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強勁動力,闊步邁向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改革永遠在路上。集美區將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持續鞏固和深化集成改革試點成果,持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持續完善保障臺胞福祉的制度措施,堅持團結廣大台灣同胞,率先把集美建設成為兩岸融合發展集成服務示範區。(林澤貴 黃鑫 瞿凱強 王小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