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來源:學習強國  |  2023-01-28 10:25:48

  年有味道麼?當然有。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永安臘鴨飄香(李芳 攝)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過年意味著團聚,也意味著一頓豐盛的大餐。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泉州湖洋鄉宴(劉劍聰 攝)

  我們用一場宏大的、豐盛的、持續的親友相聚與年味大餐,來慰藉一年的辛勞,來展望來年的幸福。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搓湯圓的蟳蜅女(劉劍聰 攝)

  唯有過年時,我們可以把山吃海喝説得那麼理直氣壯和理所當然。

  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飽含年味的這頓大餐往往由媽媽帶來。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過年了(李芳 攝)

  年夜飯的餐桌上除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一定會有一個最重頭的菜肴,一定會有孩子們忘不了的饞嘴小吃。

  這菜肴,就是故鄉,就是兒時的記憶,就是永遠的鄉愁。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

  閩東

  地域:福州、寧德

  必吃菜:太平燕、線面、年糕

  過年,永遠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從臘月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扳起手指倒數,越是臨近除夕,好吃的東西就越多。灶糖灶餅,就是這個時節出現。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灶糖灶餅

  祭灶,是中國人的傳統。老人常説,灶王爺是一家之中與人們生活聯繫最密切的神明。過年了,灶君“上天言好事”,家家都會準備灶糖灶餅給灶王爺“糊嘴”。

  當然,灶君吃沒吃不知道,反正那些美食,最終都落入了娃娃們的肚裏。

  在福建,閩東,尤其是福州的灶糖灶餅很有特色,往往是紙包,一袋24包,裏面花樣百齣,全是孩子們中意的東西。福州人愛好甜食,從兒時就開始普及。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寧德柘榮縣宅中鄉,福糍飄香。(陳開秀 攝)

  到了除夕,大餐上桌。

  福州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就是到了年三十,好男人都不賺錢,要回家團聚。年夜飯,最重要。

  好的人家會有精緻的佛跳墻,一般人家至少也會準備佛跳墻的低配版——壇燒八味。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佛跳墻(任佳靈 攝)

  雞鴨魚肉,蝦蟳蚌蛤,那是極大豐富,傳統的福州白粿、線面等等也都要上桌。

  而家家戶戶少不了的,還是一碗太平燕。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福州太平燕(陳霖 攝)

  太平燕就是肉燕加鴨蛋煮湯,在福州話中,鴨蛋諧音壓亂,取其平安之意。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等候肉燕出鍋。(陳成才 攝)

  此外,年糕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取意年年高。

  大年初一,在閩東寧德地區,人們往往會煮一碗線面,當成新年的主食。

  線面用紅繩纏繞,又稱紅頭線面。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線面製作(陳衛華 攝)

  正月走親戚的時候,一碗甜糟衝蛋,是滿滿的溫情。

  閩南

  地域:廈門、漳州、泉州

  春節特色菜:血蚶、紅蟳、五香卷

  閩南地區是閩菜又一重要流派,春節,也是閩南人一大重要節日。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泉州永春貢品(劉劍聰 攝)

  圍爐,往往是他們的首選,熱鬧而又溫馨。

  一首閩南童謠《圍爐歌》是這麼唱的:廿九暝,全家坐圓圓,年兜好日子,圍爐過新年。桌頂酒菜滿滿是,雞鴨封肉紅瓜魚,一盤長年菜,一碗金針煮木耳。紅膏鱘,烏鰻魚,吃血蚶才會大趁錢,大人孩子笑咪咪。祝公媽,歲壽吃百二,平安無代志。

  過年餐桌上,唱主角的往往都是海鮮,大魚大肉要有,蝦蟹蛤蚶也少不了。

  另外,五香卷、麻棗等小吃也是孩子們的最愛。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閩南五香卷(吳穩水 攝)

  其中,最有閩南特色的還是血蚶。

  蚶是一種貝類,在古代,貝殼往往被當做是貨幣。很多地方發掘出的儲貝器,其實就是古代的存錢罐。

  言歸正傳,閩南地區大多臨海,江海交接處,出産的蚶格外鮮甜。

  血蚶好吃,但烹制起來,就有點考驗人。其關鍵就在於掌握好起鍋的時間。起鍋早了,蚶殼緊閉,費力也掰不開,就算掰開,腥味也還在;起鍋晚了,血水流光了,全無鮮嫩口感。所以,血蚶起鍋時,要爭分奪秒。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血蚶(李藝爽 攝)

  吃的時候也要迅速,自己動手,果斷掰開,蘸點醋一吸,甘甜脆爽,吃得人滿口生津。

  過去,吃過的蚶殼還要放到床下,寓意積攢錢財。今天,儀式已經淡化,但血蚶仍是春節的重要食品。

  閩西

  地域:龍岩、三明的客家地區

  春節必吃菜:米酒、豆腐、燒大塊、白斬雞

  從入年界開始,閩西的客家人就要開始忙碌了,為過年那一天的年夜飯,也為整個正月的吃吃喝喝忙碌。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土樓家宴(陳永誠 攝)

  年界是客家人特有的説法,在客家人看來,農曆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就是年界日。

  入年界了,就要準備過年食品更是重頭大事。

  香腸早已灌好,臘肉也已腌好,一串串地挂在屋檐下風乾,在晴朗天裏,油亮油亮的色澤讓人看了忍不住要咽一下口水。

  豆腐是閩西客家人最喜愛的食品之一,入年界之後,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做豆腐,製作一整個春節的豆腐。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長汀豆腐圓(劉艷暉 攝)

  為了儲存,豆腐條、豆腐角都要入油鍋炸一遍,剩下的用鹽一腌,放好挂在吊籃裏,客家人的豆腐,可是要吃整個正月。正月來客了,抓上一把,就是一道菜。

  養了一年的肥豬,臨近過年時,終於要做貢獻了。最好的豬肉則是製成“燒大塊”——這是一種帶皮的三層肉,客家名菜梅菜扣肉中最好的扣肉就是“燒大塊”,肥而不膩,那種大塊吃肉的感覺很能給人帶來滿足感。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燒大塊(劉艷暉 攝)

  除夕夜,肉食類居多,香腸、臘豬舌、豬耳朵都是冷盤,是小朋友們最愛的零嘴。

  客家人喜歡大塊吃肉,端上桌來,基本上都是大盆大碗的“硬菜”。

  雞鴨魚肉是少不了的,白斬雞是重頭菜。無雞不成宴,年夜飯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分到一個大雞腿,稱之為“馱雞髀”,每馱一次雞髀,就意味著又大了一歲。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白斬雞(李藝爽 攝)

  年夜飯裏,家釀的米酒是少不了的,燙一燙上桌,足以驅散一年的寒冷。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客家米酒(李藝爽 攝)

  莆仙

  地域:莆田市、仙遊縣

  春節特色菜:媽祖面、鹵面、豆腐

  莆仙地區的春節要過兩次年,一次是大年三十,一次是初四(仙遊是初五),稱之為做大歲,這是當年倭寇侵擾後的結果。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莆田仙遊春節喜宴(劉劍聰 攝)

  因為曾經經歷慘痛,所以今天莆仙人對過年的菜肴寄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且十分豐盛。其中燜豆腐、莆田鹵面是必備的。

  媽祖面是莆仙人春節期間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徵平平安安又一歲。

  媽祖面的做法很簡單,最有特色的是,面裏有很多配料,如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黃花菜、香菇、肉片、冬筍、芥藍菜等。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媽祖面(林春盛 攝)

  在莆仙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長面”寓意“長命”。所以,媽祖面便成為民間過節、祝壽、待客的必備食品。

  在莆仙,媽祖面很平常,但比山珍海味珍貴,因為那中間包含著深深的祝福。

  閩北

  地域:南平、三明等地

  春節特色菜:黃粿、包糍、挖底

  氣候原因,閩北的菜肴,重油偏鹹還辣,大魚大肉是少不了,菇類山珍更是少不了。

  一些特色的主食是需要提前準備的。黃粿要提前打好,這是一種稻米和草木灰結合之後的美食,柔軟而有彈性,還有草木的清香。年夜飯裏,家家戶戶都會炒上一盤黃粿。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家家戶戶做黃馃(宋金 攝)

  年夜飯的開桌菜往往是“挖底”——這道以冬筍為亮點的菜,匯集了紅薯粉絲、香菇、瘦肉、芹菜等各種山珍,別問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因為好吃得底都要掀翻。

  雞是必不可少的,魚,當然也不能缺——年年有餘。

  閩北地處閩江上游,最不缺的就是山澗水庫裏的魚,有用白刀魚,也有用鯉魚,鮮嫩可口。

  吃膩了大魚大肉,閩北人還有一道清新爽口的小吃——包糍,有的地方叫鼠曲粿,有的叫文子,主料都是鼠曲草。

八閩文脈·品福 | 年的味道,也是忘不了的鄉愁

邵武包糍(來源:東南網)

  可以想像,當大魚大肉,食欲飽滿時,一盤帶著青草芬芳的包糍上桌,胃口一下子就又打開了。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