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來源:學習強國  |  2023-02-10 10:04:32

  八閩大地既因山川阻隔而保留諸多中原古文化傳統,又因海洋環境的開放而形成獨特的文化風貌,這點從飲食上就可見一斑。

  比如説,石獅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山海交融、中西合璧的特點。南宋石獅籍美食家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菜譜著作之一,為後人了解宋代士人的飲食文化提供了鮮活的文本。

  《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字龍發,號可山,南宋泉州(今石獅市蚶江鎮)人。他多才多藝,能詩會畫,精於飲食和園藝等。其著作除《山家清供》外,尚有《山家清事》《文房圖讚》等流傳至今。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石獅蚶江海灣晨暉(蔡祥山 攝)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六勝塔,俗稱“石湖塔”,始建於北宋,元代重修,巍然屹立於泉州灣入海處——石獅蚶江石湖金釵山上,是宋元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李榮鑫 攝)

  清氣,家鄉的蓮荷賦予的品格

  《山家清供》在介紹每種食物時,都引經據典,引述詩詞或人物典故,散發著作者林洪作為一介書生的“清氣”,而這股“清氣”應該説主要是來自家鄉山川風物的熏陶。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林洪編著的《山家清供》。(資料圖片)

  林洪是石獅蚶江蓮埭一帶人。蓮埭,顧名思義就是種滿蓮花的海埭,遙想歷史上的蓮埭定是“蓮葉何田田”,而今蓮埭村附近的濕地公園,一到夏天,仍蓮花遍地,清香四溢,別有一番景象。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石獅濕地公園夏日蓮池(茅羅平 攝)

  在濕地公園裏,有一條水蓮路,一方月荷塘,可見石獅人對蓮荷的喜歡,這不能不説也是一種歷史傳承。

  目前,石獅還有多個以蓮命名的村子,如蓮塘、蓮厝、蓮坂等。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千百年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其搖曳的風姿任誰看過都難以忘懷。

  其實,蓮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對於故鄉的蓮花,林洪當然是不能忘懷的。在《山家清供》的104道食物中,單以蓮為食材的就有5道:蓮房魚包、玉井飯、洞庭饐、石榴粉、碧筒酒。這些與蓮有關的菜品做法都十分特殊。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玉井飯(資料圖片)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蓮房魚包(資料圖片)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洞庭饐(資料圖片)

  清雅,以詩入饌在當今石獅依然延續

  現代人在就餐時相對更注重一道菜是否名副其實以及美味程度。點菜時,希望菜名越直接明瞭越好。

  例如,“清蒸鱸魚”“紅燒牛腩”“水煮牛肉”等菜名都清楚交代了食材與做法,是蒸是煮,或煎或炸,讓人一目了然。

  古代文人則不同,他們嚮往詩意生活,熱衷於把玩言語的樂趣。

  作為一本文人食譜集,《山家清供》並不講究單純的飲食之味,而是將食物與飽含情感的詩詞相結合,以旁徵博引的深厚功力做到“飲食與言語之美”的交融。

  當你看到林洪筆下的“山海兜”“煿金煮玉”“傍林鮮”這些字眼,也許根本想像不出他們竟然是一道道菜肴。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山海兜,即“蝦魚筍蕨包”,因為山貨、海鮮遇到一起,得名。在閩南語中,“兜”寓意著包容大度。(來源:石獅市文體旅遊局)

  除了富有詩意的菜名以外,《山家清供》更是以詩入菜。

  在寫“煿金煮玉”這道菜品時,就引用詩句:拖油盤內煿黃金,和米鐺中煮白玉。——宋·濟顛《筍疏》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煿金煮玉,即一筍兩吃。“煿金”是油煎筍,“煮玉”為煮筍粥。(資料圖片)

  如“考亭蔊”中,記述“考亭先生每飯後,則以蔊菜供”。宋代大儒朱熹在泉州生活過,晚年定居建陽考亭,創辦考亭書院,《山家清供》中記載了朱熹喜歡食用的蔊菜以及所作有關蔊菜的詩:小草有真性,托根寒澗幽。懦夫曾一嘬,感憤不能休。——宋·朱熹《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其七》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黃金雞。宋·馬存《邀月亭》:“亭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箸黃金雞。”(來源:石獅市文體旅遊局)

  時至今日,在石獅祭祖習俗中,仍可見此遺風,禮生在念供品時,不是簡單地念菜名,一唱一和都是富含詩意的吉祥語。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通神餅(來源:石獅市文體旅遊局)

  如在進獻螃蟹時,禮生唱和道:“披甲橫行龍虎榜”,“金戈前導將帥才”,既富有詩意,又把螃蟹的形象、動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釀蟹橙。《山家清供》:“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來源:石獅市文體旅遊局)

  又如在進獻豬肚時,則曰:“滿腹經綸著詩賦”。本來尋常的供品用詩意的語言來唱和,既顯得高雅,又文氣充盈,表達詩書傳家、家族興旺的美好期許。

  清淡,契合當今綠色健康的飲食風尚

  林洪在《山家清事》之山林交盟篇中寫道:所尚貴清。一個“清”字,道盡崇尚清淡、崇尚自然的山家本色,其理念與當今提倡的健康養生飲食相吻合。

  《山家清供》中記錄的一百多種山家食品,所選取的食物原料除米、面、豆、粟、芝麻做成的飯、粥、糕、餅、餛飩、麵條外,還要搭配上各色蔬果,如蘿蔔、竹筍、蓮藕等,以及苦菜、蕨菜、槐葉等各種野菜,也是山家常用的菜料。

  中國人向來講究食藥同源,《山家清供》倡導以食養為主體的康養食療理念,主張以日常生活中的具有康養效果和藥食同源的藥物食物進行食療,起到了調養身體的效果。菜品用上了牛蒡、地黃、百合等藥物。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牛蒡脯。早在宋代,牛蒡就被視為“藥食同源”的一味食材。(來源:石獅市文體旅遊局)

  石獅人常説“有葷,也要有菜搭”。

  宋代開始,隨著人們飲食理念的變化,飲食結構也從追求大魚大肉開始朝著蔬菜、瓜果等素食方向發展。

  從現代社會飲食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們對於食物本味的追求日益強烈,講究有機、綠色、環保、天然,講究原材料與節氣時令的匹配,講究營養搭配。這與宋代人們的飲食理念的變化有相同之處。

  《山家清事》寫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同樣是韭菜,早春的第一茬是味道最好的。由於都是嫩葉,所以既不像夏天的韭菜那般辛辣,也不像秋天的韭菜那般乾癟。人們之所以會將春初早韭視為一種美食,就是源自對食材本味的追求。

  今天,石獅人也深諳“不時不食”之道,十分講究食材的時令。

  “六月蕹(空心菜)毒得真像飯匙槍(眼鏡蛇)”“七(月)蔥、八(月)蒜”“二月蒜,沒人問”“十二月蝦蛄,正月蟹”……這是不少石獅人常常挂在嘴邊的諺語。這種對食材以及季節的舌尖體驗,其本質上也是對自然本味的執著追求。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林鑾渡,位於石獅市蚶江鎮,建於唐代,宋元間重修,曾是外國商船進入泉州港的第一站。該古渡是研究古代海外交通歷史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李榮鑫 攝)

  浮光掠影繁華唱,煙火人間滋味長。

  透過《山家清供》,依然能夠觸碰到千年以前宋代閩人骨子裏的風雅食趣,感受石獅悠遠綿長的文化印記。

八閩文脈·風物 | 宋代石獅人的風雅食趣

石獅風光(顏華傑 攝)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