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創新世界文化遺産鼓浪嶼保護傳承模式:讓鷺島明珠更璀璨
來源:福建日報  |  2023-03-02 10:18:04

  原標題:讓鷺島明珠更璀璨——廈門創新世界文化遺産鼓浪嶼保護傳承模式

廈門創新世界文化遺産鼓浪嶼保護傳承模式:讓鷺島明珠更璀璨_fororder_1fa22f3c-9068-4e0d-8d77-90215f088e60

鼓浪嶼八卦樓 施辰靜 攝

  春意盎然,鷺島明珠——鼓浪嶼,熱鬧不已。

  街頭巷角,音樂歡快,古典與時尚和諧共存。走進百年建築,穿越時空聆聽歷史迴響;漫步花園民宿,享受愜意生活,傳統與現代相融共生……一步一風景、一景一陶然,是世界文化遺産——鼓浪嶼帶來的饋贈。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同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傳承下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牢記囑託,奮楫爭先。

  五年多來,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創新文化遺産本體保護、價值闡釋、傳播轉化三項機制,守護好世界文化遺産鼓浪嶼的“根”和“魂”,讓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建立“有牙齒”“有溫度”的保護機制

  守護“國之瑰寶”

  乘船渡海登島,在綠意盎然的鼓浪嶼,紅色穹頂的八卦樓引人注目。這座有著110多年曆史的地標式建築,經歷了從老建築到舊廠房再到博物館的曲折重生之路。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八卦樓曾被用作電容器廠廠房。1983年,廈門市決定在此建設博物館。1986年,在財政較為緊張、修繕遇到困難的關鍵時刻,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果斷拍板撥付專款30萬元,改變了這座百年建築的命運。

  悠悠鼓浪嶼,受益的不止一座八卦樓。當時,在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有一份附件報告——《鼓浪嶼的社會文化價值及其旅遊開發利用》,第一次將鼓浪嶼譽為“國之瑰寶”,並提出“我們急需有一個統管整體和全局的統一規劃”,建議“鼓浪嶼還應有這麼一種政策規定,即島內各種建設、擴建、改建、翻修、拆建都要經過一定手續,經統一管理部門審查批准後方能實施”。

  一項善政,持之以恒。

  “習近平同志當年主持編制的戰略及總體規劃,所提出的全島保護理念,打開了大家的思路,為鼓浪嶼的科學保護利用指明瞭方向。”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廖曉東説,秉承當年的思路,廈門市堅持以“國之瑰寶”的戰略定位來規劃鼓浪嶼的發展。

  近年來,鼓浪嶼全島151個各級不可移動文物點和400多棟歷史風貌建築得到依法保護。同時,陸續完成八卦樓、廖家別墅、延平戲院舊址等9處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工程、93處小修保養工程,以及173棟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方案編制等。

  鼓浪嶼申遺成功後,廈門借鑒國際先進理念,頒布實施《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對文物建築修繕、文化保護傳承等作出“有牙齒”“有溫度”的規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同時,廈門還成立以市委書記為主任的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委員會,形成健全的規劃體系、法治體系、管理體系,為鼓浪嶼建立一整套長效保護機制。

  2021年8月,八卦樓迎來新一輪保護性加固修繕,投入近4000萬元。層層剝離門窗木制構件上的漆,還原紅褐色的“歷史本色”;廈大團隊研發砌體結構保護加固技術,讓文物“延年益壽”……“修繕後,八卦樓的歷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復,承載性和抗震性得到適當提高,受到驗收專家一致好評。”鼓浪嶼管委會文保處處長陳輝傑介紹。

  保護“記憶”與挖掘新功能實現平衡

  老建築活起來

  到訪鼓浪嶼,有一座故宮主題分館,不可錯過。

  從外表看,位於鼓新路80號的這座建築,有著紅色“宮墻”;從內容看,裏面展示的文物,十分珍貴:被譽為“鎮館之寶”的1.92米高的18世紀英國銅鍍金象馱轉花鐘、19世紀法國的銅鍍金鳥音籠表、19世紀瑞士的嵌表八音盒……

  2017年5月,廈門市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救世醫院舊址”活化利用為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地方設立的首個主題分館,填補了我國沒有外國文物館的空白。

  如今,館裏常態化舉辦“海國微瀾——故宮博物院藏外國文物展”,來自四大洲23個國家的200多件瑰麗文物,精彩呈現了中外文化美美與共的多彩盛景,吸引市民遊客紛至遝來。

  “故宮珍貴的外國文物館藏見證了中外交流的歷史,而救世醫院記錄了鼓浪嶼不同文化的交匯碰撞,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共同生存發展的歷史。”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館長林殷瓊説,兩相輝映,老建築有了新內涵,文化遺産既得到保護又“活”了起來。

  故宮分館的成功落地,源於鼓浪嶼對文物、建築的創新性活化利用。“文化遺産保護,不僅僅是文物修繕。”廈門市文旅局副局長李雲麗説,在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除了文物本體的修繕,還十分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讓鼓浪嶼真正“活”起來,煥發新的生命力。

  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每一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點。據介紹,對鼓浪嶼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遵行三大原則:真實性原則,保護文物的歷史信息;文化性原則,闡釋文化遺産突出普遍價值;多樣性原則,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鼓浪嶼留下了許多記錄中共領導下革命先輩英勇鬥爭的紅色舊址。在廈門市委組織部牽頭下,鼓浪嶼管委會深入挖掘島上的紅色資源,將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打造成紅色主題教育基地,設置7個紅色遺址“打卡點”,引導大家重溫紅色歷史,豐富旅遊體驗。

  八卦樓成為“世界一流、國內唯一”的風琴博物館;黃榮遠堂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綜合性唱片主題博物館;延平戲院舊址保護修繕後,擬打造成一個集電影和文創于一體的體驗空間;自來水公司舊址完成修繕,規劃作為鼓浪嶼攝影陳列館;“國保”建築春草堂由家族後人辦成展示革命先驅許春堂家族史的家庭博物館;中華路25號的四落大厝開闢為古色古香的“二三叢·閩地風土茶”茶院空間,傳播茶文化……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鼓浪嶼找到了保護“記憶”與挖掘新功能的平衡點,深入挖掘文物價值內涵的同時,不斷創新展示路徑,豐富體驗場景,讓文物變得更加可視可親可感可知。如今,走進鼓浪嶼,不僅能領略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更能感觸“歷史國際社區”的煙火氣。

  目前,鼓浪嶼53處文化遺産核心要素中,已有40處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活化利用,10處正在策劃開展利用。鼓浪嶼活化利用百年建築、精心守護文化遺産的實踐經驗、創新模式,已被國家文物局、住建部總結推廣。

  弘揚音樂文化特色挖掘品牌價值

  琴島餘音繞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保護好鼓浪嶼這座“音樂之島”、精心呵護世界遺産,既是黨委、政府的責任,也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鼓浪嶼中華路15號的褚家園老別墅,是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管弦樂系主任褚耀武的祖宅。褚耀武的後人、老別墅現在的主人謝綿聰父子投入300萬元,耗時兩年,將祖宅打造成咖啡館,成為鼓浪嶼上個人維護修繕老建築的典範。

  去年5月28日,在鼓浪嶼管委會的支持下,一群音樂人齊聚褚家園老別墅,自發組織了一場富有小島特色的家庭音樂會,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5週年。琴音飄蕩,吸引了眾多島民遊客駐足聆聽。

  音樂,一直是鼓浪嶼極其亮眼的文化元素。最盛時,鼓浪嶼擁有近500架鋼琴、近百個音樂世家。位於鼓浪嶼福建路的黃榮遠堂大別墅,曾經在“鼓浪嶼夜鶯”顏寶玲帶領下,每週都舉辦唱片欣賞會。然而,隨著原住民陸續外遷,鼓浪嶼上的音樂之聲曾有式微之態。

  申遺成功後,鼓浪嶼管委會加大力度推進文化回歸,挖掘“音樂之島”的新時代新魅力。“文化遺産的活化、歷史文脈的傳承,靠的是人。”在這樣的認知下,鼓浪嶼管委會出臺、完善多項扶持政策,吸引各界人士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和歷史文脈傳承。

  如今,老鼓浪嶼人陸續回遷上島,愛島人士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積極舉辦藝術活動,持續涵養人文氣息。菽莊吟社、鼓浪嶼合唱團等近20個文化藝術社團成功回歸;家庭音樂會、社區博物館等1001個項目得到獎補;珠繡大師工作室等14個重點文化項目落地生根……

  坐落于鼓浪嶼的廈門市音樂學校的老師學生也更忙了。“作為創辦于鼓浪嶼上的音樂學校,我們一直負有使命,那就是要守住鼓浪嶼的音樂之魂。”廈門市音樂學校校長譚筱英説,如今整個鼓浪嶼都是音校學生的課堂和舞臺。平常,師生定期到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中國唱片博物館等實踐基地表演;每逢週末、節假日,在鼓浪嶼鋼琴碼頭、重點景區廣場,師生也會以“流動的音樂會”向遊客展示鼓浪嶼的音樂文化。

  近年來,鼓浪嶼音樂盛事持續不斷。除了詩歌節、鋼琴周、音樂節、合唱節,還有各種音樂快閃、音樂沙龍、演奏會、家庭音樂會等,“音樂之島”的品牌效應越來越強。

  “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懷著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傾情傾力傾智做好文化遺産的修繕保護、活化利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文化遺産活起來,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鼓浪嶼管委會主任林躍鋒説。(記者 林永龍 段金柱 林麗明 林澤貴)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