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奔赴一場“跨山越海”的浪漫——從“一號濱海風景道”建設看我省交旅融合發展新趨勢
東山島是“一號濱海風景道”漳州段重點打造的濱海旅遊精品。
泉州市八仙過海旅遊度假區裏的熱鬧景象。
泉州市八仙過海旅遊度假區。
平潭68海裏景區。
“一號濱海風景道”泉州石獅紅塔灣段
核心提示
國道G228是國務院批復的一條沿海公路,北起遼寧丹東,南至廣西東興,全長約7000公里。我省境內總長約1250公里,起于寧德福鼎,終於漳州詔安,依次經過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6個濱海城市、29個縣(市、區)、115個鄉鎮(街道),綜合了交通、旅遊、疏港等多重功能。
從旅遊上看,這既是一條沿線景觀優美、配套體系完善、文旅體驗豐富、旅遊業態創新的濱海大道,同時也是一條交旅融合示範線路。
當前福建正全力打造“一號濱海風景道”,即以國道G228福建段為主的魚骨狀風景道和平潭環島生態廊道。近日,沿著福建波瀾壯闊的海岸線,記者走訪了“一號濱海風景道”,體驗這條“高顏值”濱海公路跨山越海、承載千年海絲文明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同時感受新時代下交旅深度融合的發展脈搏。
打造特色濱海遊
9月8日,因颱風“海葵”閉園一週的泉州市臺商區八仙過海旅遊度假區恢復開放。一大早,來自晉江金井的遊客許德輝夫婦帶著女兒就自駕來到這裡。“上環城高速從金井開過來,不到一小時,很是便捷。”許德輝告訴記者。
“我們度假區就坐落在國道G228這條‘彩帶’上,如今交通便利,景區人氣越來越火爆。”度假區副總經理姜山向記者分享道。
讓姜山有同樣感受的還有許多坐落在泉州濱海的景點景區。“一號濱海風景道”將景點八仙過海及其附近的崇武古城、白沙灣、半月灣、月亮灣等濱海海灣景點以及百崎湖、浮山湖、洛陽江入海口等天然濕地資源串珠成鏈,給遊客們奉上全域旅遊的“大餐”。
在漳州古城,不久前舉辦的第三屆漳州青島啤酒節以音樂、啤酒、美食為主線,打造了一場融合各類休閒娛樂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盛宴。隨著夜幕降臨,現場舞檯燈光亮起,抒情音樂、勁歌熱舞與古城中絢麗的光影交相輝映,可同時容納500多人的用餐區域和美食攤位前人潮涌動。
東山島也是“一號濱海風景道”漳州段重點打造的濱海旅遊精品,“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的文旅資源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助力。
“‘一號濱海風景道’漳州段全長約233公里,串聯起沿線11家3A級及以上景區、1個福建省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3個省級全域生態旅遊小鎮、1個省級金牌旅遊村等一批文旅品牌單位,造就了濱海風景道漳州段沿線海防文化、海絲文化、歷史名人、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與旅遊資源的高度融合。”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三級調研員遊瑛介紹説,“每個縣區特有的區位優勢和文化特色,營造了獨具漳州花樣文化特色的‘開放式景區’。”
在寧德市霞浦縣東壁村,精品民宿的先行者“拾間海”一直不愁“回頭客”。近日,記者在東壁採訪,偶遇一位遊客正和朋友通過手機視頻“炫耀”:“你看,我在海邊有一棟別墅!這裡可以吃海鮮,可以游泳,還有專屬管家!”
透過手機鏡頭,能看到他正置身於海濱一座純白的建築內,面前是一扇超大的落地窗,窗內設計簡約不俗,窗外,余暉照耀下的金色海面盡收眼底……
G228線在霞浦境內約89公里,途經三沙、花竹、東壁、虞公亭、西山、小皓、隴頭、東山等沿海村鎮,是霞浦縣便捷交通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夏秋之交,駕車沿G228一路前行,遠方是金灘銀海、桅桿帆影,路旁青山疊翠、花草搖曳……一路山海穿行,一路美景如畫。
據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吳立官介紹,“一號濱海風景道”是指以國道G228福建段為主的魚骨狀風景道和平潭環島生態廊道,自北到南沿途經過寧德、福州、平潭、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六市一區,全長超過1880公里。
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我省“一號濱海風景道”結合區域特色,按照“一市一主題、市市有示範”的思路,以“靠近海岸、資源密集、路段連續、彰顯特色”為原則,分別從寧德、福州、平潭、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六市一區選取若干特色路段,以“地質大觀·山海寧德”“有福之州·幸福之城”“海島風情·活力平潭”“媽祖聖地·美麗莆田”“宋元中國·海絲泉州”“鷺島花洲·自在廈門”“水仙名城·花樣漳州”為主題,重點打造一批交旅深度融合示範路段,充分展現各地的歷史文脈和自然風光。
打通旅遊發展“主動脈”
近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旅遊報社聯合主辦的“2023美好中國行·遇見最美濱海風景道”中央媒體、名作家采風福建行活動在我省舉行。在將近一週時間內,采風團足跡涉及寧德、福州、平潭、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盡情領略八閩大地的山海之美、人文之韻。
國家一級作家、《中國旅遊報》原總編輯馬力在活動結束返程回京時感嘆説:“昔日的閩道更比蜀道難,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四通八達,穿高山、跨江海,天塹變通途。我們6天行遍7個市(區)、往返北京與福建,這種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可以助力福建的山海優勢進一步充分發揮。”
我省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居全國第二;曲折率1:7,為全國之最。經過多年建設,我省沿海已形成完善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機場方面,福州長樂、廈門高崎、泉州晉江3個機場協同發展;鐵路方面,建成溫福、福廈、廈深等鐵路;港口方面,建成190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可以停靠世界最大的各種主力船型;公路方面,建成沈海高速、寧東高速以及國道104、324等複合型公路走廊。完善的綜合交通網成為帶動我省濱海旅遊的強勁動力。
從海洋資源上看,我省綿延的海岸線上分佈著大小不一的1500多個島嶼、176個3A級以上旅遊景區(點),其中5A級景區7個,世界文化遺産2處。
“這其中既有豐富多彩的山海自然景觀,亦有深厚多元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歷史人文留存。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茶文化、畬族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多元交融。如此富集獨特的濱海資源,在國內和世界範圍內都非常難得,具有極高的觀賞和遊覽價值。”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增賢説。
按照省交通運輸廳印發的《福建省國道G228線濱海風景道規劃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G228濱海風景道公路走向基本沿著風景優美的海岸線,著力打造“東南海韻、魅力閩道”。
根據《方案》,我省要在濱海風景道上完善沿線服務區、停車區、觀景臺、標識標牌標線、綠化景觀等旅遊服務體系,建設國內一流品質的濱海風景道,實現服務交通與旅遊深度融合,“交旅文産”多元互通、“山海城村”協同發展。
為了讓市民和遊客全方位體驗各地的濱海文旅産品,G228濱海風景道結合各地市實際情況,強化了五大設計理念。
“一是把名氣打出來。以‘東南海韻、魅力閩道’為宣傳品牌,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把海景秀出來。做到近海、現海、看海,科學布設路線走向,通過支線將遊客吸引至海濱。三是把顏值提起來。按照因地制宜、靈活設計的理念,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提升。四是把資源串起來。國道G228串聯沿海的旅遊景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激發沿線發展活力。五是把遊客留下來。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匯聚吃、住、行、遊、購、玩功能,打造慢遊交通網絡。”王增賢説。
此外,記者還獲悉,除了國道G228主線之外,按照“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以路串景、以點帶面”的思路,我省鼓勵各地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銜接鐵路站場、高速互通、航空機場、港口碼頭等重要交通樞紐節點的聯絡線,打造“快進”交通網絡。與此同時,通過建設串聯沿線知名景區、美麗鄉村、網紅打卡點等的旅遊支線,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跨山越海,交旅融合
在平潭綜合實驗區,不少遊客趁著假期慕名來到當地最火熱的打卡點之一——68海裏景區。這裡與台灣新竹市南寮漁港直線距離僅68海裏(約126公里),景區也因此得名。
放眼望去,島嶼上的花崗岩,經過自然雕琢,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奇岩怪石,與郵票、同心窗等景觀相結合,共憶嵐臺情誼。
自2016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以來,平潭已成為全國唯一的“綜合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際旅遊島”三區政策疊加區域。
“來平潭,開激情賽車、玩風箏沖浪、打帥氣棒球、追浪漫藍眼淚、過海島慢生活。”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訓明笑著介紹平潭的一句宣傳語。
“我們發揮體育和文化兩個核心競爭力,著力將平潭打造為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為海內外遊客帶來高品質的、差異化的旅遊新體驗。”陳訓明説,例如已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的風箏沖浪,就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青睞,他們紛紛為平潭的優越條件點讚。
“平潭六級風有近200天,七級風有近100天,4月到10月是來平潭玩風箏沖浪最好的季節。有不少北上廣年輕人都是‘打飛的’過來,週五飛過來,週日飛回去,通過極限運動來釋放激情。”陳訓明笑著打比方,“他們來平潭遊玩是‘充電’,回到工作崗位再去‘發電’。”
交通是城市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在實現交旅融合上平潭是一個典型案例。2022年底,平潭濱海旅遊公路獲評“全國交旅融合創新項目”,這是我省唯一獲評的公路項目。
道路的完善使遊客的通達度不斷提高,這讓許多曾經遠在深閨無人識的悠久村落也漸漸有了發展和“被看見”的契機。
“要看一個地方發展的軌跡,那麼選擇一條當地最有特色的公路走一走,是最佳的途徑。”自駕遊愛好者陳飛説。
平潭濱海旅遊公路全長約48.3公里,貫穿平潭主島沿海岸線,沿途海岸灣澳崖壁間隔分佈,有自然生態岸線、海蝕地貌、海島漁村和遺跡古景等豐富的旅遊資源。一路上四週山林覆蓋,雲乘風來,在青山綠意間,看海、賞花,將大自然的毓秀盡收眼底,是絕對的放鬆吸氧之旅。
目前,我省已推出五條濱海休閒度假主題線路——
依託寧德市山海兼備的特色自然風光,以“山海大觀”為主題,貫穿蕉城濱海休閒集聚區、霞浦濱海休閒示範區、崳山島濱海休閒集聚區,打造融山海大觀、地質畫廊于一體,可玩山、可觀海、可追光的山海大觀度假線;
集聚福州市、平潭綜合實驗區優質的山海資源和人文資源,以“人文海峽”為主題,串聯晉安、平潭島、福清濱海休閒集聚區,打造文化溯源、跨越山海的人文海峽度假線;
借助莆田市、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海島風光,以“海島休閒”為主題,連通湄洲島、南日島、平潭島濱海休閒示範區,跨越湄洲島、南日島、平潭島三大島嶼,聯動高品質休閒度假旅遊區,打造“閩在海中”的海島休閒度假線;
依託泉州市、福州市底蘊深厚的海絲文化,以“海絲文化”為主題,貫穿石獅、晉江、惠安濱海休閒示範區,連江、長樂濱海休閒集聚區,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感受千年古城的半城煙火半城仙,開啟海上人文之旅的海絲文化度假線;
以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濃厚的閩南風情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為依託,以“閩南風情”為主題,貫穿惠安、晉江、石獅、集美、鼓浪嶼、龍海、漳浦、東山濱海休閒示範區,集合漁村、寺廟、主題樂園等閩南特色旅遊景區(點),打造最濃郁的閩南風情度假線。
為給遊客營造“車在路上跑、人在景中游”的意境,我省文旅、交通等部門不斷強化整合力度,沿海岸、沿海灣、在海島為廣大遊客打造可休閒度假、可研學、可運動、可生活的優質濱海旅遊産品,延伸拓展濱海旅遊産業鏈條,做大濱海旅遊集群,提升濱海城市經濟聚合度和競爭力,構建濱海經濟新版圖,推動“交旅文産”多元融合、“山海城村”協同發展,進一步做優做大做強“海上福建”,實現“藍色崛起”,繪就高品質福建海洋旅遊景觀圖。(文\圖 記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