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産業鏈進軍,引領臨港工業快馬加鞭;在福州高新區,吉特瑞生産的全球首個用廢棄牡蠣殼研發的骨填充材料已上市,助力新興産業蓄勢騰飛……
江海興,則福州興。20世紀90年代,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福州期間,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福州”的戰略構想。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福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積極融入海洋強省、海洋強國建設,發展更具創新活力的海洋經濟,打響“海上福州”國際品牌。2022年,福州海洋經濟生産總值3300億元,在全國同類沿海城市中居第三位;漁業産值675億元,居全國第一。
耕海牧漁
現代漁業轉型升級
中秋國慶假期,放眼福州(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一派繁忙建設景象:全國首個專業磷蝦産業園——正冠南極磷蝦産業園已完成樁基施工圖審報告,並打造全國最大的專業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屆時將有更多優質漁獲在家門口上岸、加工;母港一期項目全力推進方樁施工,3#-6#碼頭泊位年內投運……
該基地是全國第三個、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覆蓋連江、馬尾、長樂、福清、羅源等區域,打造中國遠洋漁業産業集聚區、中國漁業對外開放重要海上門戶。
挺進深藍,向海圖強。福州大力推動深遠海工業化養殖,“百台萬噸”工程應運而生。
去年9月,全國首臺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在定海灣下水。原來在近海養魚的顏家強受聘為“閩投1號”工人,工作環境大變樣,“過去漁民最怕漁網上長東西,海藻能把網目堵住,海蠣會把漁網磨破。現在有了‘閩投1號’,養殖網箱可以自動清潔,還能抵抗超強颱風”。
告別傳統漁業,邁向智慧漁業。在“閩投1號”智慧漁業系統顯示屏上,可以清晰看到大黃魚活動的景象。水下裝有聲吶、視頻監控、海流監測和傳輸設備,便於工作人員及時調整養殖方案。平臺每年可出産優質大黃魚600噸,年産值約1億元。
“躬耕”萬頃碧波,“放牧”蔚藍家園。在福州,“田園”從土地進入海洋,漁民用創新科技耕海牧漁,不斷把大海變成“藍色糧倉”。截至目前,福州海域已下水11台(套)深遠海養殖平臺,投放、投産數均居全國第一,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場。
項目支撐
臨港産業擴能增産
蔚藍的海洋,不僅孕育出豐饒的“藍色牧場”,還給臨港經濟帶來強大的發展動能。
在全球最大的單産聚丙烯生産基地——福清江陰中景石化科技産業園,中景石化加緊向碳四新材料産業鏈進軍,將分三期建設,總投資達180.16億元。“生産高端聚丙烯過程中産生大量氫氣,企業延伸出氫能利用與全降解新材料一體化項目,BDO産品可作為全降解塑膠PBAT和PBS的原料。”中景石化生産技術部副經理黃敏説。
當前,江陰港城經濟區正圍繞聚氨酯、輕烴深加工、鈦鐵顏料等産業鏈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上下游産業一體化、資源配置集約化的化工新材料專業園區。
更新的産業、更強的集群、更優的佈局,福州臨港産業活力無限。眼下,連江可門園區演繹發展的“速度與激情”: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産業園內,以申遠年産100萬噸己內酰胺為核心佈局的千億新材料國際品牌産業集群已吸引30多家企業入駐;可門高端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園內,首個落地的溥泉新能源項目一期一階段已投産,二階段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産……
沿著“海上福州”建設方向,福州用好江陰港城經濟區、連江可門經濟區、羅源灣經濟開發區等工業園區、産業平臺,深化開展工業(産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行動,強化重點項目帶動,今年推動“海上福州”重點項目209個,助力新材料、精細化工、綠色鋼鐵等産業補鏈壯鏈強鏈,為臨港工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驅動
新興産業蓄勢騰飛
放眼福州,以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高端裝備製造、海洋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浪潮奔涌,“高新藍”成為激活海洋經濟的新引擎,為海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一塊小小的牡蠣殼,能用來做什麼?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焦“藍色藥庫”建設創新,自主研發全球首個利用廢棄貝殼製造的體內植入高端醫療器械産品——“骨填充材料”,打破國外壟斷,不僅大大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也引領利用海洋資源開發高端醫療器械的新方向。
當海上風電賦能藍色海洋,會吹出什麼不一樣的浪花?不久前,在福清興化灣,東方電氣集團與中國工程院謝和平院士團隊聯合開展的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獲得成功,不僅破解了世界性難題,更打開低成本綠氫生産的大門,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國方案。
創新驅動,離不開平臺載體的強力支撐。去年,福州市印發《加快打造海洋科創平臺全力推動“海上福州”建設工作方案》,將聚焦重大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發展生態,著力建設福州海洋科創高地。近日,15家海洋類企業與福州海洋研究院各研發(研究)中心、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的10項海洋科技成果達成對接意向,5家企業有意將意向成果在福州轉化落地。
創新,已成為福州發展壯大海洋經濟的亮麗底色。隨著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越來越多高精尖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福州海洋經濟邁入一片藍海。(記者 顏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