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石馬宮:兩岸血脈相連情誼濃
來源:福建日報  |  2023-10-17 09:55:38

  原標題:南安石馬宮:兩岸血脈相連情誼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5950fa3-3996-4eae-94cf-5e933ebfed20

南安石馬宮祖廟

  連日來,位於南安市羅東鎮的石馬宮迎來很多劉侯宗親,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商討一件大事。原來,台灣嘉義的劉侯宗親會前些日子來電,想要組織宗親團到石馬宮祖廟朝拜,並謁拜先祖。

  “對於海峽兩岸的劉侯宗親來説,石馬宮就是我們共同的根脈。不只在南安,台灣嘉義縣雙溪口也有座石馬宮,兩地都供奉林元帥。”南安石馬宮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連水説,多年未見,劉侯宗親對台灣親戚的到來都很期待。

  同宗同族,兩岸卻為何分姓劉、侯?同祀林元帥的背後,兩岸石馬宮有怎樣的故事?

  石馬宮建於宋末元初,始稱“報恩寺”,主祀搭救劉氏先祖的大恩人林元帥。後因東側發現雙馬馳騁的圖騰,故改稱“石馬宮”。侯氏族譜有載,隋末唐初時,當地鄉親本是姓劉,因先祖受陷害遭滅族之災,一位林將軍用親生兒子頂替,救下劉氏幼子,據説殿內的“孩兒佛”就是獻身的林將軍幼子。後來,林將軍將劉氏幼子託付給侯氏先祖,才得以保存下劉家血脈。從此,劉家後人為避禍改姓侯,得以繁衍生息。故而在泉州一帶,一直流傳著“劉侯同宗”之説。據《南安縣誌》記載,明末張瑞圖大學士曾為石馬宮題“山水揚靈”牌匾,頌揚林公。

  石馬宮祖廟為二進歇山式磚木石結構,翹脊龍鳳,畫棟雕梁,建築結構尤為精巧。步入殿內,四壁多有壁畫、對聯,或是神話傳説,或是對林元帥忠義的頌詩,頗具特色。側殿有座石亭,上書“石馬古跡”,亭內有兩尊石馬靜臥,十分別致。

  “兩岸的石馬宮,其同出一派的建築風格和匾額、香爐等,無不體現了閩臺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深厚淵源。”據當地宗親侯清水介紹,石亭的兩塊石雕正是林元帥信俗的見證。

  斗轉星移。到了明清時期,大量劉侯先民遷往浙江、廣東、台灣等地,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林元帥的香火也跟隨他們的腳步,漂洋過海在新聚集地紮下根來,新建宮廟同樣被冠以“石馬宮”之名,以示不忘根本。

  記者在台灣駐點期間了解到,台灣中南部也有很多石馬宮廟宇,信眾達兩三百萬之眾,鼎盛的香火代代傳承,而且每逢林元帥誕辰,各地都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其中,嘉義縣雙溪口石馬宮最為知名,清朝嘉慶年間曾御賜“威鎮雙溪”匾額。如今,該廟北側還有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據説是從南安移植過來的。

  尋根問祖,血脈相連。兩岸劉侯宗親及石馬宮信眾往來頻繁,親情鄉誼在互動中越來越濃。2012年,台灣侯氏宗親尋根謁祖團來到南安,包括台北市侯氏宗親會會長侯永雄、台北大學校長侯崇文等人。2013年,旅外福建南安劉侯宗親會成立3週年之際,兩岸劉侯氏千人懇親大會舉行,海內外宗親紛紛捐資重修了石馬宮。同年,第五屆海峽論壇“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走進南安石馬宮,台灣嘉義雙溪口石馬宮主委侯明堯帶領近百名台灣鄉親來到祖廟,進香謁祖,感念祖恩。當時,兩岸宗親激動萬分,緊緊擁抱在一起,還有人抱頭痛哭,一如失散多年的兄弟,場面相當感人。

  “我們祖上幾百年前從福建來到台灣,祖宗恩情不能忘,石馬宮就像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牢記根在南安,要常回故鄉看看。”身在台灣的侯明堯,常常這樣告誡後輩。

  吃果子,拜樹頭。多年來,以石馬宮為紐帶,兩岸宗親互訪不斷,情緣亦隨著交流不斷融合綿延。(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黃瑜鵬 文/圖)

編輯:姚鹿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