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山:內外兼修 “烏礁灣藍”乘勢而歸
烏礁灣海清岸綠
海水清淺,岸邊翠綠的木麻黃沿著環島公路一路綿延,鮑魚、海參等海産品在這裡“上岸”,富有海島特色的彩繪“海味東山”躍然墻上……如今,東山縣烏礁灣正向人們展示著它的“新門面”。
誰能想到在十餘年前因發展養殖業導致生態嚴重破壞、一度染“灰”的它,如今帶著一抹“藍”乘勢而來,霸屏社交媒體。
黃黎聰是烏礁灣沿線養殖戶之一,他親眼見證了這片沙灘的轉變。採訪中他告訴筆者,近十幾年來烏礁灣無序的水産養殖既掩蓋住了天然的海岸線,也擋住了烏礁灣的生態發展之路。
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水産養殖息息相關,生態環境整治也成為沿線養殖戶共同的夙願。
今年,東山縣委、縣政府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主線,把烏礁灣生態修復提升列入本年度“16+1”重點課題,成立東山縣烏礁灣生態整治領導小組牽頭推動烏礁灣生態整治。
為致力打造秀美沙白林密的烏礁灣生態岸線,全面推動烏礁灣生態整治工作,廣大群眾也從“謀生計”的思想轉變為“靚生態”的展望,主動配合開展整治。
在這場“內外兼修”生態整治工作中,治理主體也從政府的“單槍匹馬”轉為全民的“萬眾一心”,各方力量擰成堅韌有力的“一股繩”。
在環島沿路的內側整治中,東山幹部群眾凝聚著的治理合力信念猶如紮根在烏礁灣的木麻黃般堅韌。
對環島路內側機房、水塔等構築物和裸露取排水管道採取“宜埋則埋、可遷則遷、需拆則拆”策略,墻體彩繪,修整排水管,增植木麻黃……內測整治井然有序。
截至目前,西埔片區共清理沿線垃圾300噸,運送100車次,同時對沿線空地填土種植300余棵木麻黃。陳城片區已完成養殖場整治145場,種植木麻黃40540株,沿線整治長度累計達800米。
在外側整治中,木樁去除、取水管道深埋是當前整治工作中的一項關鍵環節。
兩三個人為一組的沉管工人,密切配合地“沉管”,一插一踩,不一會兒原本顯出沙灘二三十釐米高的取水管就逐漸沉在沙灘上了。退潮後,站在沙灘上望去一條條取水管道橫亙在沙灘上向大海延伸而去。
沉管工人張師傅告訴筆者,沉管工作需要看潮汐,“退潮的時候水管顯現,用壓水槍直接衝插進水管旁,慢慢的水管就會沉下去。”
截至目前,西埔片區已完成69根管道深埋,佔任務數的77%;陳城片區已完成深埋取水管道8563根、去除木樁100480支,整治長度達1000米。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而今,“烏礁灣藍”溢出效應持續放大,隨著環島路通車,烏礁灣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烏礁灣也成為東山旅遊的“網紅”推介詞。
傍晚時分,晚霞漸落,不少遊客出來“遛灣”,打卡這一處美景。來自河南的王鈺哲拿起手機頻頻按動快門記錄美麗瞬間。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烏礁灣沿岸總長達8.3公里,分佈594戶養殖場,生態整治還需“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下一步,東山縣烏礁灣生態整治領導小組將立足養殖季節特點,搶抓整治黃金季節,倒排工期,加快生態整治統籌規劃,一體貫通實行優化提升、綠化補植、養護管護等措施,打造內側整治樣板節點和外側整治示範帶逐步恢復烏礁灣良好生態。(朱春燕 陳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