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霞浦、漳浦、浦城三方共同簽訂“三浦並臻”文化聯盟協議 “三浦並臻”詩意濃
江河入海是為浦。在靠山面海、人傑地靈的福建,坐落著三座名稱帶“浦”的歷史文化名城,分別是“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中國書法之鄉”——漳浦、“中華詩詞之鄉”——浦城、“中國詩歌之鄉”——霞浦。
以“浦”為線,聚合起“三浦並臻”的文化力量。23日晚,霞浦、漳浦、浦城三方共同簽訂“三浦並臻”文化聯盟協議,共“浦”一曲合奏,唱響一首新歌,以共建共贏為理念,意在實現陣地共建、平臺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
“我們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三浦’文化交流,與漳浦、浦城牽手相連,交流互鑒、攜手共進,奏響文化繁榮、文旅融合的昂揚樂章,不斷推動‘三浦並臻’文化聯盟‘擴圈’‘出海’,努力為建設文化強省作出新的貢獻。”作為東道主代表,霞浦縣委書記郭文勝説。
錦繡“三浦” 詩畫傳情
千里海疆造就了霞浦如詩如畫、風光旖旎的岸線風光,也賦予了霞浦獨有的人文底蘊和詩歌文化。這裡千年古邑,文脈綿長,1741年的建縣歷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這裡濱海鄒魯,人文薈萃,相繼涌現林嵩、謝翱等歷代詩人和新時期湯養宗、葉玉琳等霞浦詩人群體,展現了“閩東詩群”的核心力量;這裡山海交融、如詩如畫,擁有全省最大海域、最長海岸線、最廣淺海灘塗、最多島嶼,孕育出豐富的海洋文化元素,鑄就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
近年來,霞浦始終牢記“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的殷切囑託,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深入挖掘和利用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集濱海風光、人文景觀和詩歌文化于一體的文化帶,不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讓“國際海洋詩歌論壇”永久落戶霞浦,榮獲“中國詩歌之鄉”等稱號。
作為福建的“北大門”,浦城是福建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素有“閩越文化搖籃”之名。悠久歷史鍛造源遠流長之文化,浦城境內貓耳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管九周代土墩墓群分獲2005年、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雲峰寺大殿共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浩瀚山水,更需詩情畫意描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遊園不值》中的名句至今仍為世人傳頌,其作者葉紹翁正來自浦城;宋代文豪楊億首開閩人唱酬之風,其所力推的西昆體風靡一時,是八閩詩界首位建立起詩歌流派的領袖人物,他同樣是浦城生人。橫跨千年時空,壯大文藝隊伍、培育文化精品的腳步仍未停歇。今年5月,浦城舉辦全國詩歌名家“夢筆生花·詩畫浦城”采風活動,150篇詩詞作品交相輝映,更不必説“浦城剪紙”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10月20日,坐落于浦城縣夢筆山西麓的范迪安美術館正式開館,開啟全國縣域美術館新模式。
巧剪穿梭,繪就地域文化往來新篇。剪紙藝術,亦是漳浦文藝百花園中的一張金名片。“元夕張燈燭,剪採為花,備極工巧。”《漳浦縣誌》中的文字已然道出漳浦剪紙藝術的源遠流長。構圖豐滿勻稱、細膩雅致兼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的藝術風格,讓漳浦剪紙名揚天下。
1993年,漳浦縣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榮譽稱號;2008年,漳浦剪紙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0年,漳浦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子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書畫,則是漳浦的另一張文化名片。千百年來,林一陽、林楚、林士章、蔡玉卿、藍鼎元、蔡世遠、蔡新等歷代先賢,為漳浦留下了多姿的書法藝術。崛起于晚明書壇的黃道周則是書畫兼能,尤其以行、草書成就最高。其所引領的書風峭厲方峻、剛烈遒勁,為歷代所推崇,世稱“黃漳浦體”。而今于漳浦漫步,清泉岩、紫薇山、趙家堡、六鰲城……眾多的摩崖石刻、匾額楹聯、書軸書卷,都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三浦並臻” 文化強省
詩畫為媒、刀剪縱橫,素有淵源、人文風貌相近的三座古城多了一份“牽手”的驅動力。
是夜,是“三浦並臻”文化聯盟儀式正式啟動的時刻。依據合作協議,三方將設立專項合作資金、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開展聯動推介宣傳、推動聯展活動交流,不斷加深友誼、加強合作、共創發展,深度詮釋“1+1+1>3”的協同效應。這既是漳浦、浦城、霞浦三縣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福建文化標識文藝精品的有益探索;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是夜,是彰顯亮麗豐饒地域底色的文化盛宴。啟動儀式上,霞浦縣體育舞蹈協會帶來舞蹈《畬家漁鼓響四方》,以優美的舞姿、動人的旋律,將海洋文化和畬族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霞浦縣第三小學學生帶來《少年戲曲串燒》(上圖),中國戲曲一招一式,戲韻悠長。
是夜,是傳統與現代藝術相互交織的錦繡舞臺。首次省級跨地區交流剪紙展在霞浦舉辦,盡顯各地老剪紙花樣“新風貌”;現代攝影展刻畫山海光影,引得遊人駐足忘返。
與會人士期望,“三浦並臻”文化聯盟充分發揮文化聚力作用,共挖“文化富礦”,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重活動內容和形式,創新交流方式,提升交流品質,深化交流合作,創作推出更多彰顯時代主題、反映地域特色、展現地方風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用文化文藝賦能鄉村振興,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助力福建文化強省建設作出貢獻。(記者 單志強 見習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陳秀靜 朱世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