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福安下岐村民居航拍。 記者 王毅 攝
11月17日至19日,“四下基層”主題採訪深入閩東大地,進鄉村、看企業,下漁排、到農家,在一線調研採訪中感受寧德發展巨變。
來到福鼎品品香白茶産業園,工作人員熱情地遞上一杯白茶。四溢的茶香,把大家拉回到當年習近平同志關心、推動閩東茶産業發展的場景:早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就與茶“結緣”,曾四次到福安市坦洋村調研,時常是“圍坐一圈,一杯清茶話發展”,要求當地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成片、成規模地種植,科學管理,打出品牌。
殷殷囑託,見之於行。站在園區的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臺螢幕前,福鼎市茶産業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介紹了這幾年當地加強原産地保護、保障白茶品質的舉措。“特別是2019年以來,我們啟動全市茶園測繪,市鎮村幹部上門入戶,對全市茶農、茶企進行普查,建立起茶青經紀人、茶業企業數據庫,實現茶園到茶杯的全流程監管、一碼溯源。”張青碧介紹。
摸清茶情、科技賦能,保證品質、塑造品牌,茶産業持續提質升級。目前福鼎全市擁有36萬畝茶園,2022年茶葉總産量3.1萬噸,其中白茶2.3萬噸,茶産業綜合總産值138.91億元,成為當地支柱産業、富民産業。
行走在閩東大地,古田食用菌、霞浦漁業養殖、福鼎白茶等特色産業欣欣向榮,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這只昔日“弱鳥”如今羽翼漸豐,一産擺脫傳統面貌、向現代化轉型,二産、三産也不斷做大做強做優。
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入戶調研的福安市下岐村,連家船民上岸進城,建起海鮮一條街,發展養殖、捕撈、民宿餐飲等産業,實現“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福鼎市柏洋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踐行“五心”工作法,種茶葉、搞旅遊,建園區、引企業,使一個搬遷村、空殼村成為村集體收入破千萬元的明星村……放眼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全球每銷售3輛電動汽車,就有1輛搭載寧德時代電池;動力電池系統使用量連續6年全國第一,儲能電池出貨量連續兩年全球第一……”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大項目”“金娃娃”,為寧德高品質發展蓄積了強勁動能。
行走在閩東大地,記者深切感受到,主政寧德期間,習近平同志用腳步丈量區情、社情、民情,以調查研究作為工作開局、決策前提,創造性提出“四下基層”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為寧德擺脫貧困、加快發展理清了思路、指明瞭方向、打好了基礎。
35年來,在“四下基層”的滋養熏陶下,寧德幹部群眾弘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一任接一任埋頭苦幹,推動全市各項事業實現了彎道超車、進位發展。
“閩東老九”、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早已成為歷史。寧德的幹部高興地介紹,如今的寧德已是全省第五、全國百強,全市經濟總量從2011年的1095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554億元,特別是GDP、規上工業增幅已分別連續4年、5年保持福建省第一,一躍成為全省發展的新增長極。
思想之變,作風之變,面貌之變……新征程上,閩東精神、閩東之光照耀下的這片發展熱土,正不斷上演感恩奮進、振翅高飛的新時代閩東故事。(記者 嚴順龍 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