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霞浦沙江:念好“山海經” 賦能促振興
沙江S灣風光
柚子豐收,果農笑開顏
農戶採挖馬鈴薯
工人對龍須菜進行分苗 龔鍵榮 攝
沙江鎮涵江村葛洪山櫻花茶園風光
日出東海隅,霞光印沙江。穿行在霞浦縣沙江鎮,一座座整齊亮麗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樹間,一片片柚子林果實纍纍預示著豐收的到來,一個個漁排隨波起伏唱響了“海上牧野”新序曲……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日益清晰。
沙江鎮地處霞浦縣中南部,東臨福寧灣、南依東吾洋,氣候溫潤,地勢平坦寬闊,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山上林帶帽,中間果穿腰,海上魚兒跳”的好地方。近年來,沙江鎮全面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圍繞打造“生態型濱海農業旅遊強鎮”目標,加大特色産業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唱好“山歌” 強村富民
眼下正值柚子上市季節,走進沙江鎮八堡村,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隨處可見柚子樹,金黃色的蜜柚挂滿枝頭,空氣中瀰漫著陣陣清香。鬱鬱蔥蔥的柚子林裏,果農們忙著採摘、打包;寬闊平坦的村道上,滿載蜜柚的車輛川流不息,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我種植柚子已經16年了,今年我家的柚子上市早,收購價比往年高了不少。”八堡村種植大戶林伯如笑著説,從10月中旬開始采收,到本月初,他家的柚子已經全部賣完,50多畝的果園為他家帶來30多萬元的收入。
蜜柚、柑橘等水果産業是八堡村主要産業,全村果園面積達5000多畝,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水果村”。近年來,該村在提升柚子品質、加大品牌宣傳的同時,不斷完善水果産業配套設施,有力助推“甜蜜”産業的發展。
曾經,上山難是制約村裏水果産業發展的“中梗塞”。由於村內通往果園的道路多是黃泥路,晴天土、雨天泥,給農業生産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打破制約,近年來,八堡村多方籌措資金,開展機耕路硬化提升工程,僅今年就完成3條上山便道提升改造,極大方便了群眾生産。
山通路為農戶帶來發展底氣,而“網”通暢則為産業發展營造了更多商機。這些年,八堡村積極拓展農産品電商渠道,大力培育本土電商人才,打造“農産品+電商”行銷模式,助力水果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10月以來,我們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了1500多噸柚子。”霞浦縣順輝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濟輝説,“在村兩委的幫助下,我們與村內及周邊群眾建立緊密合作,通過實施‘合作社+農戶’模式,切實拓寬銷路,帶動群眾增收。”
一片金黃沉甸甸,滿園柚子透心甜。八堡村多措並舉做優水果産業折射了沙江鎮全力做好特色産業的信心與決心。
作為霞浦縣蜜柚的主産區,近年來,沙江鎮因地制宜發展蜜柚産業,通過引進鶴崗紅文柚等優質品種,推動果園引入軌道運輸機、建設果蔬冷藏室、引進農副産品加工企業開展精深加工等舉措,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延長産業鏈條。同時,積極策劃並申報霞浦縣名特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推動農業産業轉型升級。
“我們在産業發展中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幫扶帶富作用,通過黨群聯動帶隊伍、村企聯合帶農戶,推動各村基層黨組織上産業鏈、進合作社、入種植基地,讓‘最強雁陣’在鄉村振興中引領新作為。”沙江鎮黨委書記黃光亮説。
舉措滿滿,成效顯著。如今,沙江鎮蜜柚種植面積達4.35萬畝、年産量14.5萬噸、全産業鏈年産值2.53億元,蜜柚産業已成為推動全鎮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産業。
在大力發展特色産業的同時,沙江鎮嚴守耕地紅線,堅決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加快復墾復耕步伐,切實穩定種植業面積,守護好沙江“糧倉”。今年以來,沙江鎮推動沙江、南屏等村完成復耕近300畝,因地制宜種植蘿蔔、花菜等作物,提升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念好“海經” 逐綠前行
在徐徐海風中、碧海藍天下,圍江村的彩色新型塑膠漁排連接成片,漁民忙著將北方運來的海參苗投入參籠,“海上田園”呈現出一派冬忙的熱鬧景象。
“11月以來,霞浦迎來海參進苗高峰期,由於去年海參的收成和收益不錯,今年沙江鎮購買的海參苗數量較去年增長了近30%。”霞浦縣海參協會常務副會長蘇必捷介紹,“水溫降至-3℃至-5℃,海參就會停止生長,而南方海域水溫高,海參不會冬眠,海參苗養殖5個月左右,便能出籠。在北方沒有海參賣的時候,我們的海參就可以搶先上市。”
沙江鎮依山伴海,全鎮海域面積11.3萬畝,海岸線長27公里,海參、海蠣等水産養殖是該鎮的重要支柱産業。長期以來,“靠海吃海”的漁民因過度使用海洋資源,養殖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逐漸顯觀。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近年來,沙江鎮大力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通過全面清理禁養區內養殖生産、科學規劃養殖規模、改造升級養殖設施、長效處理海上垃圾等措施,切實減少海域污染,促使海域水質大幅提升。
好生態換來好效益。如今,沙江鎮有海帶5萬畝、海蠣2萬畝、蝦塘8000多畝、海參養殖2萬框。同時,為了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沙江鎮積極引進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東吾洋沙江鎮圍江村租賃海域2000畝,打造“環境友好型組合箱體刺參規模化養殖”示範基地,預計年産值達10億元。
海上,在“藍色動力”加持下,唱響了依海而興的歡歌;岸上,高位池養殖和水産品加工業整治“會戰”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逐漸下降,為確保水溫適宜蝦類生長,厚首村高位池養殖戶紛紛對水池進行加溫。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養殖戶不再使用燃煤鍋爐,而改用電能等清潔能源。
在沙江鎮,蝦類高位池養殖戶,海帶、海參加工廠等會在養殖、加工過程中使用煤炭作為燃料。這些經營主體規模較小,污染治理水準普遍不高,燃煤尾氣只經過簡易水池過濾後排放,難以達到達標排放的要求。
今年以來,沙江鎮積極落實《霞浦縣高位池養殖和紫菜、海帶等水産品加工燒煤問題整治實施方案》《霞浦縣高位池養殖和水産品加工燃煤鍋爐淘汰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深入各村開展燃煤鍋爐登記存檔、政策宣傳解讀等工作,與95家高位池養殖戶簽訂拆除承諾書,並於9月完成全部高位池養殖戶鍋爐整改。
“鍋爐煤改電後,更加環保、安全、高效,預計節省能耗成本40%左右。”厚首村高位池養殖戶連志強説。
鄉村“蝶變” 闊步振興
進村,賞心悅目;入院,別致典雅……初冬時節的小馬村,在古榕樹的掩映下,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老村舊顏成往事,美麗新居入畫來。位於沙江鎮東南部的小馬村,背倚黃瓜山,東臨東吾洋,背山面海、半漁半農、畬漢同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積極打造生態、宜居、宜業、宜遊的濱海新村。
打造綜合性休閒公園、玄壇湖景觀,修建港灣式停車場、黃瓜山景觀河道……隨著“新裝上身”,昔日的傳統畬村,搖身一變,成為生態宜居的濱海新畬村。
今年,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沙江鎮黨委政府的幫助指導下,小馬村積極盤活閒置房屋,打造海洋文化研學實踐基地,串聯漁耕研學書院、汐路橋、浿頭晚熟蜜柚産業文化交流中心、閩東紅軍遊擊隊聯絡點舊址、八堡古城堡等景點,連片打造全域研學項目,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沿線村莊協同發展。
“小馬村海洋文化研學實踐基地設有展廳、教室、食堂、宿舍樓、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齊全,能容納300多人開展活動、用餐等。”小馬村黨支部書記張加惠表示,隨著研學實踐基地建成投用,今後村莊的人氣會更旺,發展動力也將更足。
在沙江,舊貌換新顏的不僅僅小馬村一地。
鄉村振興,美麗先行。近年來,沙江鎮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改善村莊環境、完善基礎配套,持續提升村莊“面子”“裏子”。開展南屏老舊小區改造一二期項目,進一步提升鎮區環境;建設竹江碼頭公園、南屏古城堡小公園、水潮村生態公園等,點“靚”鄉村新容貌;改造提升傳統古村落竹江村村容村貌,修繕傳統街巷、歷史古跡等,打造特色古村落;推進Y901涵沙線南屏至沙江段道路建設,方便群眾出行,助力鎮區發展……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如今的沙江,一個個鄉村宛如一顆顆明珠,綻放出難忘鄉愁的縷縷柔光。
“表裏”雙提升帶來的幸福感,南屏村的群眾感受很深。
早年南屏小區,“路窄,通行車輛一多就堵”“雨污沒分流,下大雨,污水、雨水從門前過”……是當地群眾的煩心事。
隨著南屏老舊小區改造一二期項目完成,如今走進南屏小區,一幅美麗宜居鄉村畫卷映入眼簾。平坦寬敞的縣道穿村而過,形狀迥異的海蠣殼鑲在沿街兩側房屋墻面上,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看到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打心底裏高興。”南屏村村民陳太興説。
村莊的“蝶變”不僅讓村民的心情變得“美麗”,環境、配套的提升也帶動了旅遊業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為鄉村增添了活力。
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浿頭村借著被列為“四下基層”實踐基地的“春風”,由村黨支部領辦霞浦縣山海果香文旅專業合作社,管理運營基地各項事務,推動鄉村研學實踐産業發展,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
“為滿足各類實踐活動需求,浿頭村啟用閒置民房3棟、改造民宿客房21間,將村文化會場作為授課點,組織村民為學員做農家飯、‘紅軍飯’,因地制宜打造集教學、食宿、農事體驗、紅色文化教育于一體的‘四下基層’實踐基地。”駐浿頭村第一書記張長樂介紹,該村還依託獨有的生態、産業、文化資源優勢,精心設計研學實踐路線,推行“黨校培訓+紅色觀摩+農業實踐”培訓模式,全力打造黨性教育“紅色熔爐”。
奮進新征程,擔當新使命,沙江鎮將緊緊圍繞“生態型濱海農業旅遊強鎮”定位,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展現新作為,推動各項事業再上新臺階。(記者 張瑜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沙江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