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年來,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積極踐行“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恒心、辦事有公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的“五心”工作法,團結帶領幹群將原先的“三無村”建設成如今的“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 福鼎柏洋村:“五心”融合 描繪鄉村善治新畫卷
柏洋村鳥瞰圖 (柏洋村黨委提供)
初冬,正是柑橘豐收時節。近日,記者沿著硬化的通村公路走進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田頭自然村,只見山野果園裏的甌柑挂滿枝頭、煞是誘人,果農們正忙著採摘、搬運,一派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
“這條路的建成,不僅減少了運輸成本,也降低了運輸過程中的水果損耗率,實實在在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果農們對這條“致富路”的修通讚不絕口。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隨著柏洋新村的建設發展和産業佈局不斷完善,一條條通往自然村的發展路、幸福路接連建成,為村民的生産生活帶去便利,助推柏洋村大步邁上“振興路”。
事實上,如今柏洋路暢、業興、人和的新農村格局來之不易。2019年,以引進金山農耕文化園綜合體項目為契機,柏洋村謀劃新建、改擴建3條通自然村道路。但這個計劃並未取得所有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徵用部分群眾土地而引起的賠償矛盾,時有發生。
“一直以來,柏洋村群眾在修橋鋪路上思想覺悟都很高,從未要求賠償。若類似的問題未能妥善解決、達成共識,柏洋村還怎麼發展?”作為柏洋村原黨委書記的王周齊主動謀劃、參與柏洋多條通自然村道路的建設,在道路建設項目徵地問題上有原則、有主張、有行動。
為妥善解決道路建設存在的一些具體矛盾,王周齊按照“五心”工作法原則,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誠心剖析、陳述利弊,並告知村民代表這些道路建設的長遠意義,以及道路設計方案中可能會牽涉的茶園、水田和林地面積。
村兩委為民謀利、為村謀發展的決心與誠心打動了許多村民,大家紛紛響應參與修路大計。據了解,在柏洋村至老虎崗自然村公路項目建設中,有3位村民表示願用自家茶園與被徵遷的茶園進行置換,還有1位村民表示要自掏腰包補償涉路土地被徵遷的群眾。最終,在柏洋村兩委和村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總長5.8公里、涉及土地面積30余畝的3條通自然村道路拓寬硬化項目順利推進。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多年來,柏洋村不斷總結提升鄉村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形成“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恒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的“五心”工作法,走出了一條具有柏洋特色的鄉村治理之路。
在嶄新敞亮的柏洋村委會大廳裏有一間群眾説事室,這裡每月10日、20日、28日定期開門“説事”,暢通幹群聯繫的渠道,將黨建引領、村民自治高度融合併運用到矛盾糾紛調解中,做到“有話請你説、有結我來解、有難我來幫”。
“為凝聚幹事創業強大合力,我們設立社會事務、農業科技、非公企業聯合等6個黨支部,下設村務監督、民事調解、群眾説事等10個黨小組,將黨組織覆蓋到各個領域,建立組織‘目標管理’和個人‘設崗定責’機制,全力投身平安建設各項工作中。”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兆品説。
矛盾糾紛及時調、就地解,共建共享平安鄉村。柏洋村裏還建立“幹部問事、民主議事、分工辦事、公開諾事、跟蹤督事、考核評事”等“六事”制度,確保矛盾糾紛有人調、調的好、好評多;設立“民情懇談日”,通過“訪、問、談”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聽取群眾呼聲;挖掘福鼎白茶文化新內涵,創新“三盞白茶”平事法;在村裏村外、田間地頭開展“幹群開門大談心”活動,消除隔閡促和諧……2022年以來,柏洋村共解決群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153件。
矛盾越來越少,發展越來越好。柏洋村上下團結一致,發展有活力,更有動力。該村先後引進8家企業和農耕文化園,逐步形成以核電服務和工業發展為核心、果蔬白茶種植為基礎、休閒農業為特色的閩東産村融合示範村。發展前景在望,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加入“回鄉潮”,發展商貿業、旅遊業、餐飲業等,為鄉村振興接續奮鬥。
提升治理效能,夯實振興基石,柏洋發展結出纍纍碩果。2022年,柏洋村工農業總産值達23億元,是2010年的近5倍;村集體經濟收入1032萬元,是2010年的近10倍;村民人均收入3.75萬元,是2010年的近4倍。同時,柏洋村還先後摘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福建省鄉村振興示範村等榮譽稱號,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樣板村”。
王兆品表示,今後,柏洋村將繼續踐行“五心”工作法,激活“五治”融合效能,以更多實踐成果推動鄉村治理和諧有序,繪就鄉村善治新畫卷,向“閩東共同富裕樣板村”目標大步邁進。(記者 蘇晶晶 通訊員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