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奮力書寫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新篇章
來源:福州日報  |  2024-07-16 10:09:50

  原標題:守護有福之州的根與魂——福州奮力書寫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新篇章

福州奮力書寫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新篇章

外國友人在三坊七巷二梅書屋內合影。記者 林雙偉攝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近年來,福州始終踐行《〈福州古厝〉序》精神,心懷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創新機制活力,夯實保障舉措,將文化遺産護好、盤活、做熱,全力守護文化之根、城市之魂。

  頂層設計 繪就傳承藍圖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內,評話、伬唱、閩劇等非遺展演不斷,簪花、漆扇等非遺攤位聚起人氣,“杭肆·雲集”成為上下杭的一張名片;煙臺山的公共空間獲得重建,成為傳統與現代並存、文化與時尚相融合的宜居宜業街區;朱紫坊引進閱讀空間、藝術工坊、親子體驗等文化休閒類業態,打造複合功能的特色藝術街區和活力地帶,以“旅”活遺……

  面對當前歷史文化城區保護更新的熱潮,福州如何別出心裁,避免打造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福建理工大學嚴龍華教授提到城市連接的概念,通過把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個整體作品再創作,重塑名城文化個性,提升城市身份認同。

  在這個過程中,規劃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福州就施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擁有保護條例的城市之一。

  福州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頂層設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編制《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32項專項規劃,公佈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強古厝保護工作的意見》《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1修正)》等一系列名城、文物、古厝保護的法規、規範性文件。

  為了更好地統籌保護與發展,市資源規劃局會同市名城委開啟新一版的保護規劃——《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編制。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三個層級的保護體系,形成“目標—措施—指標”的規劃傳導機制和保障機制,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體檢評估指標體系。

  系統保護 傳承老城記憶

  近日,“沈葆楨巡視台灣”史跡展在即將修繕完工的沈葆楨故居開幕。“修繕過程中,我們把具有各個年代建築特徵的東西都保留了下來,因為它們包含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以及主人的審美。”文物保護專家阮章魁説。

  歷史信息不僅存在於單體建築的構件中,也在周邊的自然環境裏。福州突出保護重點,以點擴面激活遺産活力。

  梁厝的保護修繕以梁氏宗祠等建築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環境的成片保護,如今重現綿延千年的耕讀文化村落;古鎮復興的生動實踐——永泰“嵩口模式”已獲得中宣部批示推廣;作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的“閩清樣板”,將古厝文化、生態文化、遺産文化和傳統村落風貌巧妙結合……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保存歷史文化和古城風貌,福州創新建立了歷史文化遺産分類保護機制,制定“全域推進、分類保護、活化利用、傳承弘揚”的保護策略,形成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等在內的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名城保護體系。

  文化遺産保護的“福州樣本”也得到廣泛認可。2021年,福州成功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此後福州不斷加快申遺步伐,積極推動三坊七巷、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福州)史跡和“自強運動工業遺跡:中國傳統社會邁入近代化的搖籃(船政文化史跡)”3個項目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制定並實施《福州市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當前,福州正持續放大“後世遺”效應,向世界講好福州故事,展示閩都文化風采。

  活化新生 煥發時代活力

  7月13日晚,“宋詞裏的福建”沉浸式閩劇在三坊七巷上演,跟隨漢服巡遊而來的遊客黃女士讚嘆:“古厝裏看閩劇,太美妙了!”

  非遺與古厝交相輝映,推進文化和旅遊雙向賦能。同時,用好歷史文化名人資源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産打造消費新場景,福州走出活化利用古厝的創新路徑。

  三坊七巷,名人輩出,有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挖掘名人內涵,一系列福州特色的文旅IP走入大眾視野,林則徐紀念館在以常設展覽宣傳禁毒的同時,推出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展;在林覺民故居,戴上VR眼鏡就能看到《與妻書》寫作場景;嚴復故居推出VR雲遊覽、古厝實景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項目……

  全市共打造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和261條傳統老街巷,成為承載老城味道、老城記憶,兼具時尚活力的懷舊場所,引進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吸引不少市民遊客打卡。

  從“保”下來、“活”下來到“火”起來,福州通過持續不斷地保護和創造,重塑歷史文化名城整體空間獨特性與文化景觀個性,向世界傳遞著東方城市傳統和現代融合下的美學風采,帶來綿韌持續的發展動能。(記者 燕曉)

編輯:鄭艷靈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