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農業新質生産力為田野賦予“機”智
來源:福州日報  |  2024-07-30 10:29:23

  原標題:“機”智田野 “豐”景如畫

福州:以農業新質生産力為田野賦予“機”智

長樂豐收勝景。張明航攝

  眼下正值早稻搶收、晚稻育秧搶種的大忙時節,福州市多地以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為田野賦予“機”智,一時間,“豐”景如畫,美不勝收。

  走進長樂雪美農業生産基地,田野之中,自動收割機來回穿梭,割稻、脫粒、吐稈一氣呵成。看著大片豐收的金黃早稻,雪美農業負責人李向雪喜上眉梢:“以前收稻子,農人們要早上四五點就起床,3個人耗費十幾個小時只能收割1畝田,現在1天就能收割200多畝!”

  在基地的智慧化稻穀烘乾區,智慧化烘乾設備也成了“好幫手”。在智慧化設備精準快速的操作下,一堆堆稻穀被傳送到烘乾設備中,工作人員輕輕一按遙控器,溫度自動調節,設備快速完成烘乾曬稻程式。“在馬路上曬稻穀的傳統模式不僅危險,而且麻煩,需要幾十號人不停地翻晾。現在,我們7台燃氣烘乾機開足馬力,1天就能將200噸稻穀烘乾成幹谷,還減少了人工晾曬帶來的損失,且只需一人操作機器就行。”李向雪介紹,數字智慧化糧食烘乾服務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平均年減少稻穀曬乾損耗達70萬元,為減少糧食資源浪費,提高作物産量和農民收益作出貢獻。

  “你們看,今天收割的這片泰優398水稻是4月13日種下的。”李向雪指著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控中心的智慧大屏説。此時的大屏上,水稻種植的日期清晰標注,無數藍點不斷閃爍,自動收割機的行駛路線一目了然。通過運用“物聯網+北斗定位+網絡通信”為一體的智慧農機新模式,實現了農機作業內容、作業面積、作業品質等遠程監測。

  隨著早稻收割,晚稻育秧也進入衝刺階段。走進雪美農業智慧溫控大棚,溫濕度監測設備、灌溉系統、感測器等將整個智慧溫控大棚“全副武裝”。大棚內一盤盤綠油油的晚稻秧苗整齊地鋪放在苗床上,正“吐”出新綠。全自動噴灑裝備不停運轉,細密的水珠從噴頭均勻地揮灑而出。“我們2024年晚稻育秧從7月1日開始,目前工廠化育秧共20畝,可以種植水稻4100多畝,其中,為農戶育秧3600多畝。”李向雪介紹。

  在基地裏,育秧人員仔細察看秧苗長勢,通過手機APP實時收集和分析大棚內的溫度與濕度、作物生長數據等,並根據實時情況進行科學管理。通過光、溫、水、氣、肥等要素精準調節,對農作物生産進行精細化數字化的管理,大棚內每小時可以育秧800多盤,可以將秧苗的成活率從70%~80%提升到98%~99%,畝産增加100公斤,成苗週期從25天縮短到20天。更重要的是,這種代育秧方式能確保技術到位,確保秧苗品質,不僅有效解決了上了年紀的農戶等養育不好的問題,還能起到節本、省種、省工、節省時間的作用。

  在閩清,各地早稻陸續成熟,種植戶們也紛紛搶抓農時,收割稻穀。走進省璜鎮山邊村,一台臺收割機正忙碌著往返穿梭,轉眼間,一塊稻田已經收割完畢,運送稻穀的小貨車也早已等候在旁,裝上滿滿一車,載著豐收的喜悅滿載而歸。

  “從人工作業變為機械作業,真是省心又省力!”種植戶黃仙火介紹,自己2024年共種植160畝的早稻,現以收割機配合人工收割,收割機負責主要收割任務,其他農戶則在旁撿拾稻穗,每天可收割50余畝土地,“預計3天時間就能收割完,從收割、脫粒到銷售,一條龍全部完成,非常方便!”

  黃仙火介紹,自己2024年種植了“甬優2640”與“清優308”兩個品種。“甬優2640”預計産量達近百噸,可帶來近20萬元的産值;“清優308”則具有健康、低糖的特性,適用於糖尿病患者食用,市場前景也相當可觀。

  閩清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産“第一仗”。閩清各級各有關部門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穩面積、提單産、增産值”的工作思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補貼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全年糧食增産豐收、築牢糧食安全基石增強底氣。(記者 蔣雅琛 阮冠達 通訊員 王至瑩)

編輯:鄭艷靈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