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陽探索“以草養茶”生態種植模式 實現綠富共贏
來源:福建日報  |  2024-10-16 09:39:49

  原標題:建陽區探索“以草養茶”生態種植模式,實現綠富共贏 老茶園的煥新“密碼”

南平建陽探索“以草養茶”生態種植模式 實現綠富共贏

林強(左)與張瑞旺在察看本地地被植物生長情況。 劉劍鋒 攝

  近日,在南平市建陽區回龍鄉垅下村天雲茶業種植基地內(下稱“天雲茶業基地”),雨後的茶山薄霧繚繞,別有一番韻味。

  建陽區是閩北重要的産茶區,茶葉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建陽全區茶園種植面積9.08萬畝。2023年,建陽區茶産業全産業鏈總産值突破10億元。

  天雲茶業基地是建陽區知名的茶葉種植基地,佔地面積200余畝。當前,建陽區在該基地試點“以草養茶”生態種植模式,探索打造“生態+”水土保持生態茶園(下稱“生態茶園”),讓茶葉和本土優良地被植物在茶園內良性共生,實現綠富共贏。

  科特派重塑新生態

  “這是七星蓮,這是過路黃,那叫地菍……”在天雲茶業基地,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茶園地表覆蓋的草種。

  據了解,我省超半數茶山採用的是傳統的清園栽培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人工清耕除草或噴除草劑。曾經,天雲茶業基地同樣採用這種模式。但隨著“生態”“有機”等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天雲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瑞旺産生了構建“生態茶園”的想法。

  2022年,在多方牽線下,張瑞旺與“福建省茶果園水土保持優勢地被植物篩選及其固碳效應研究”項目成功對接。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林強來到天雲茶業基地後,從茶園水土流失防治、茶園優勢地被植物篩選栽培等方面著手,為構建“生態茶園”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

  何為“以草養茶”模式?“我們篩選保留本土優勢地被植物,利用它們的競爭和適生優勢,通過繁育和控雜(草)等措施,形成以本土優勢地被植物為主導的地表覆蓋模式,實現‘以草抑雜、以草養茶、以草抑(害)蟲、以草增(碳)匯’。”林強説。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林強團隊遇到不少挑戰。“為了試驗的科學性,我們需要對茶園內的所有草類植物進行調查、分類、建檔和有針對性的篩選,工作量相當大;在篩選出的地被植物還未完全顯示生長優勢的時候,如何有效抑制有害雜草,也是棘手的難題。”林強表示。

  為解決上述難題,林強團隊採用了人工拔除,茶梗、秸稈覆蓋等方式,抑制有害雜草生長;日復一日地對茶園內的所有草類植物進行評估、調查,篩選出了最適合茶樹生長並具有旺盛生長特徵和低矮匍匐特性的本地草種。最終,團隊利用篩選出的凹葉景天、過路黃等當地典型優勢地被植物進行擴繁。

  生態茶産生新效益

  “以草養茶”模式的採用,讓天雲茶業基地嘗到了“甜頭”。

  曾經,由於缺乏地被植物覆蓋,天雲茶業基地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直接影響到了茶葉的産量和品質。“如今,茶園裏優勢地被植物地上部分成簇生長,形成了緻密的地表覆蓋,既能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又能有效防止地表水分漫流和蒸發,有利於土壤養分的保持和抗旱、保溫。”林強説。

  困擾茶園已久的病蟲害問題,同樣迎刃而解。

  “優良的地被植物可作為病蟲害天敵的棲境植物,能夠為茶園主要害蟲的天敵提供生長和繁殖環境。一旦有病蟲害出現,天敵很快就會出現把它們消滅。”南平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省級科技特派員劉夢瑩説。

  “實施‘以草養茶’模式近兩年來,由於雜草生長得到抑制,除草人工成本較之前減少了三分之二;土壤的物理性狀、化學性狀、固碳等方面均表現出色,特別是土壤固土保肥能力的提升,讓化肥用量減少一半以上。”張瑞旺説。

  好生態造就好品質。“我們種植的茶葉在基本不打農藥的情況下,還在耐泡度、清甜度、香氣豐富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這幾年,公司借助到外地參展的契機,推廣生態茶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張瑞旺表示。

  “‘以草抑雜、以草養茶、以草抑(害)蟲、以草增(碳)匯’,是遵循自然平衡、遵守自然規律的生態種植模式,也是建陽區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重要舉措。希望該模式能讓更多茶農受益。”建陽區茶葉發展中心主任傅永興表示。(記者 許可欣 通訊員 蔡沁妍 江潔)

編輯:鄭艷靈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