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華安:綠葉裏的“新質密碼”
來源:福建日報  |  2025-05-22 10:09:19

  原標題:綠葉裏的“新質密碼”

漳州華安:綠葉裏的“新質密碼”

九魚茶葉全自動烏龍茶生産線 陳蕾 攝

漳州華安:綠葉裏的“新質密碼”

龍讚茶業負責人蔣林森在查看茶葉製作情況。 陳蕾 攝

  走進華安縣,漫山茶園碧波涌動,空氣中飄散著鐵觀音特有的蘭花香。這座擁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産茶縣”“全國特色産茶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等諸多榮譽的山城,茶葉種植面積達10.5萬畝,年加工毛茶2.49萬噸,全産業鏈年綜合産值40億元。

  日前,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佈2025年農業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名單,福建省烏龍茶産業集群入選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項目立項名單,華安是創建區之一。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華安的茶産業仍面臨著傳統工藝效率不高、年輕消費群體流失等挑戰。當前,一場以新質生産力為核心的茶産業變革正悄然興起。

  在華安縣九魚茶葉有限公司新建的廠房內,500米長的全自動烏龍茶生産線正高速運轉。茶青經過不落地傳輸,在自主研發的顆粒烏龍茶加工設備中完成搖青、殺青、揉捻等工序,每個環節的溫度、濕度數據實時顯示在電子屏上。

  “傳統制茶全憑老師傅的手感,同一批茶青可能做出不同品質的茶葉。”九魚茶葉負責人謝傑全站在生産線旁,手指輕點觸控屏調出生産日誌,“這套設備能標準化復刻老師傅的手藝,産能最高達6萬斤,但我們主動控制在3萬斤,確保品質穩定。”

  去年10月,為適應市場對可溯源茶葉和新茶飲行業對標準化原料的需求,九魚茶葉投資近3000萬元建設茶葉初制現代化工廠。“現在奶茶頭部品牌企業要求每批茶葉農殘檢測、加工參數可追溯,傳統小作坊很難達到如此嚴苛的要求。”為此,謝傑全向設備廠商提供傳統工藝數據模型,以優化機械結構,並與集美大學科研團隊合作,攻克智慧控制系統。如今,僅一條生産線每天就可生産5至6噸茶葉。

  目前,該企業已帶動周邊千畝茶園轉型,茶農只需提供合格茶青,後續加工、銷售風險由企業承擔。“過去茶農淩晨4點就要起來搖青,現在交完茶青就能回家,徹底告別了‘賣茶難’焦慮。”謝傑全説。

  距九魚茶葉15公里外的龍讚茶業車間,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茶青送入殺青機後經熱風循環系統將茶香收束在倉內,但攤青、搖青環節仍由老師傅手工完成。“這是傳統與科技的平衡。”福建省龍讚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蔣林森説。

  在此模式下,企業日産能峰值從1000多斤提升至最高1.7萬斤,人力成本降低30%。蔣林森認為,要傳承老師傅的手藝,但不能被效率拖垮。因此,在關鍵的攤青、搖青環節,企業仍使用竹制搖青篩,由資深茶師把控茶葉碰撞的力度與頻率。

  “‘90後’‘00後’更偏愛奶茶和果茶,鐵觀音的銷量在過去十年裏大幅下降。”蔣林森坦言,企業如今採取“兩條腿走路”策略:粗製茶供應新式茶飲品牌作為原料,高端茶則瞄準收藏市場,創新推出炭焙茶和小包裝伴手禮。

  為推動茶産業高品質發展,華安縣還引進華安硯茶春茶商旅創業園項目。項目一期于1月開工,現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預計今年12月建成投産。建成後,將引進3條具備自動化、智慧化、清潔化等行業領先功能的茶葉精加工生産線,預計産能可達5000噸/年,進一步提升當地茶葉的加工能力和品質水準。

  加快茶業新質生産力發展,是破解産業瓶頸的關鍵。近年來,華安已有17家茶企完成改造提升,今年全縣新式茶飲供應量將突破1.5萬噸。華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文強表示,將以打造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為契機,持續推動生態茶園改造提升和茶企自動化轉型,為做強茶産業注入新動能。(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陳蕾 黃建和)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