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意流淌 往事悠悠
“德藝甘傳”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室主理人甘梅月展示以滿族文化為靈感創作的陶瓷藝術作品。
琴江臺閣
琴江村歷史展陳館
漫步在福州市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古村的青石板路上,腳步落處,凹凸不平的罅隙裏水滿則溢,腳步抬起,一切又完好如初。這份淡定與從容,仿佛正解封著一段悠悠往事。
福州自古是中國東南海防要塞,烏龍江、白龍江匯流馬江的閩江三江口水域,乃福州江海防衛要塞。1728年,清朝在閩江下游南岸的長樂琴江設立三江口水師旗營。散落在琴江村內的文化長廊、石碑、牌匾,無聲地訴説著昔日榮光。
三江口水師旗營幾乎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海上重大軍事行動。1884年8月23日,馬江海戰爆發,三江口水師旗營官兵全部投入戰鬥。慘敗後,沿岸撈起遺軀500多具。
風雲起落間,煙火生生不息。辛亥革命後,三江口水師旗營逐漸成為一個居民村落,因流經這一段的閩江形似古琴,故名琴江村。在這個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集地,大部分村民是當年水師旗營官兵的後裔。
“藝術點亮鄉村”主題採訪團來到村裏時,新建禮堂的舞台中央,一名女童站在1米高的閣臺右側,平伸手臂,在內隱鐵制機關的支撐下,用一隻手“托舉”著另一名女童,開始360度旋轉。被托舉的女童一邊旋轉,一邊拿著花籃“天女散花”。閣臺左側,另一名女童左膝跪地,右腿橫向撐直,右手和左手分別用蘭花指輕拈白色絹帕在臉前一遮一現,掩映中不時露出嬌俏頑皮的笑靨。閣臺邊,一名中年女子用融合了滿語的當地方言“旗下話”婉轉歌吟,3名中年男女或吹或拉或彈。
這項民間文藝活動正是省級非遺長樂琴江臺閣,由旗人祖先從北方帶來,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歡慶節日之需,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因其讓人抬著隨處演出,狀似閣臺走動,故名“臺(抬)閣”。當地也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臺閣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據非遺傳承人張建海介紹,村裏組織人員將手寫簡譜製作成電子譜,並製作了伴奏帶、藝術文化展示臺,通過全息影像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選拔小演員和伴奏人員,邀請專業老師定期召開培訓班,積極參加省、市各類大型文藝展演活動。依託臺閣藝術,2022年,村裏成立長樂首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研學基地,並以此帶動其他商業項目。
穿行于街坊巷陌之間,在故居、舊址、牌坊、公祠、古榕樹傳續的氣息裏,琴江古村的文脈漸漸浮現。從清末到民國,琴江村走出了7位海軍艦長、1位海軍中將、2位海軍少將,為中國近代海軍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賈氏一門九代海軍,是中國目前已知的連續代數最多的海軍世家。自清嘉慶至科舉制度廢除的100多年間,這裡培養出2名進士、105名文武舉人、289名秀才。
時移世易,時代的烙印嵌進了古村的脊梁,推進著文化基因的演化。曾經,嚴禁“滿漢通婚”,實行營盤裏互婚;如今,因為姻親關係,372人的戶籍人口中,有一半是漢族人。曾經,四扇城門畫地自守,嚴進嚴出;如今,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僑居美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旅遊特色景觀名鎮名村、全國文明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對民族英魂的禮敬,帶給琴江古村持續的發展機遇,琴江古城保護規劃編制、琴江旅遊開發總體規劃方案陸續出臺,還獲得了省級基層鄉村治理示範村項目。
2017年以來,琴江古村將文旅産業作為支柱産業進行重點打造,充分挖掘滿族文化資源,開設廉政展示館、歷史文化展館等;鼓勵村民自營和引進小型文創産業項目,建有八旗驛站(琴江小吃)、琴江小酒館、琴江酒樓、太平裏滿族紀念品店、陶藝工作室、三友草堂、佐領公館……培育了民宿、收藏品交易等業態,初步形成了以休閒度假、水師文化體驗為特色的旅遊體系。
據村支書張興泉介紹,每年有近9萬人次遊覽古村,僅主打滿族美食的琴江酒樓年利潤就達200多萬元。目前,正有兩家旅遊企業在和村裏洽談深度旅遊項目開發事宜。(記者 陳尹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