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安坦洋:當好“領頭羊” 奔向共富路
綠水青山的坦洋村(社口鎮提供)
立夏過後,走進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幾個紅色大字鑲嵌在綠水青山之中,十分醒目。
以坦洋工夫茶聞名的坦洋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寧德工作時的黨建工作聯繫點。主政寧德期間,習近平同志曾先後四次到坦洋村調研,提出閩東學“三洋”(福安社口鎮坦洋村、福鼎疊石鄉竹洋村、古田鶴塘鎮西洋村),坦洋要當“領頭羊”,要求坦洋村抓好黨建促經濟,多渠道發展茶業特色産業。1990年5月,習近平同志即將離開寧德到福州任職,還專門到坦洋村與鄉親們告別。
30多年來,坦洋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強化黨建引領,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擦亮坦洋工夫茶金字招牌,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和人文歷史優勢,將“村、人、茶、文、旅”五位一體有機結合,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黨建引領聚合力
春夏之交,坦洋村到處繁忙的景象,忙過了制茶旺季,迎來了銷售旺季。
坦洋工夫茶生産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度遠銷海外,留有“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産為最”的佳話。當時從海外寄往坦洋村的信件,直書“中國·坦洋”即可送達收信人手中。1915年,坦洋工夫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外茶路銷售中斷,坦洋工夫茶也隨之沉寂,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恢復。後又由於品牌競爭、市場規劃等原因,陷入低谷到上世紀80年代末,坦洋村500多畝茶場,只種有“福雲6號”等少數幾個茶葉品種,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曾先後四次到坦洋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茶産業,把荒山開墾利用起來種植茶樹,珍視、保護、發展、應用好“坦洋工夫”品牌,讓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在習近平同志的指導推動下,坦洋村茶産業發展突飛猛進:短短數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增至3000多畝;村集體企業——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葉公司成立,實行産、購、銷一條龍服務,到1989年,公司年産值數百萬元,村民收入大大提高,村裏還出現了“萬元戶”;1990年,坦洋村10多名村民走出村子,到北京、上海等地開設茶葉店,向全國推介坦洋工夫茶……
坦洋村以茶産業為核心,整合分散資源,激發先進生産力。依託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設在社口鎮的優勢,村裏組織茶農學習新技術、試種新品種,成功引進“金觀音”“黃觀音”“丹桂”等優良品種,發展生態茶園4100多畝,有效改良了茶葉品種結構。
坦洋工夫茶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等國字號名片,並成功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2022年11月,包含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進入新時代,坦洋村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這個制勝法寶,結合當地資源、文化優勢和産業特色,搭建“指導員夜話”“情常在坦洋茶話會”等平臺,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解決茶園機耕路提升、孝老食堂及生態茶園建設等訴求80余個。總投資1.576億元,實施茶産業、基礎設施、民生實事等項目19個。
同時,利用直播帶貨等新興銷售模式,進一步開拓了坦洋工夫茶線上線下市場。
文旅融合促發展
漫步坦洋,茶文化主題公園裏八大制茶工序場景栩栩如生,吸引遊客駐足觀看;聞著茶香,穿過老字號茶行一條街,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古老茶村當年“茶季到、千家鬧”的盛景再度涌現。
坦洋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村裏較為完好地保存了橫樓、炮樓、天后宮、施氏宗祠、胡氏宗祠等清代風格建築。
近年來,坦洋村積極踐行“以茶為主、文旅結合、多元發展”的理念,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打造多元化的“中國福安坦洋情意村”。
坦洋村將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觀光、休閒體驗融為一體,採取“硬體升級+軟性服務+文化挖掘”的組合策略,完成路面改造提升、沿街沿溪立面改造提升、磚窯舊址改造提升、港灣式客運站修建等工程,加快建設環白雲山生態文化旅遊“坦洋歷史文化圈”。通過開展文旅、研學等活動,著力將坦洋村從單一茶産業村轉型為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産業培訓于一體的鄉村全面振興示範點。
2022年,坦洋村入選“春季踏青到茶園”全國茶鄉旅遊精品線路和福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為進一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坦洋村引進寧德市寧福運營公司、福安市農墾集團等企業,帶來了資金和項目。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將三級公司中煤水文局集團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遷至坦洋村,開展溪水製冷、地熱溫泉開發、生態環境治理,助力坦洋村鄉村産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
坦洋村還持續打造新業態,“遇見坦洋”新式茶飲、庫迪村咖、非遺文創工坊、全家福安小吃館、簪花漢服體驗館等10多個項目先後進駐坦洋村。村裏還吸引了淩江華、陳香雪等青年人才回鄉創業,引進線上運營團隊,開通大坦洋聯村線上商城,打造集品茗交流、文化共享、電商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空間。村裏依託福安市茶産業發展中心開辦非遺技藝培訓班,對100多名茶農和茶企工人進行培訓,並每年組織茶農與茶企參加“坦洋工夫”杯鬥茶賽。
當好振興“領頭羊”
在坦洋村5G農業智慧茶園裏,一排排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控茶樹生長情況,自動監測和採集園區病蟲害情況。茶園實行機械化生産,推行生態立體種植模式,推動“數字+”與茶産業有機結合……
現代科技的加持、生態理念的深入人心,有力地促進了坦洋村茶産業提質增效。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2024年,坦洋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6萬元。
坦洋村發展了,如何發揮好“領頭羊”作用,帶動周邊村共同發展?2024年,福安市推動成立大坦洋片區,該片區以坦洋村為核心,聯合周邊社口、岩下、溪口、溪坪、填頭、秀峰等6個村,面積約26.37平方公里,總人口近萬人,現有黨員293名。片區共有茶園面積約2.1萬畝,七成以上村民從事茶産業。
大坦洋片區黨組織以茶産業為核心,領辦各類經營主體11家,進一步強化茶産業要素資源整合,提高茶葉種植規模化、品牌化,並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生態茶園、5G智慧茶園等6100多畝,建成茶葉加工小微園、大坦洋聯村商城、坦洋綜合産業交易中心等,串聯茶葉種植、加工、商貿全産業鏈,推動福安市茶産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大坦洋片區在産業集聚發展、治理共同推進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7個聯建村共同實施11個村財增收項目,2024年片區集體經濟收入達51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萬元。
3月5日,中共福安市大坦洋片區委員會在坦洋村正式揭牌成立,標誌著該片區以黨建為引領、聯村共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邁入新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循跡溯源感恩奮進、大坦洋片區聯建、産業融合提升、村黨組織引領聚力、坦洋故事傳播等五大行動,挖掘‘四進坦洋’豐富內涵,以組織聯建帶動資源聯享、産業聯興、人才聯育、治理聯抓。”福安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張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