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三明洋山畬族村構建起“花卉種植+觀光體驗+文化消費”全鏈條産業體系——融合“農文旅”變出“新花樣”
村民採摘黃花萱草。 曹建平 攝
夏日來臨,三明市三元區徐碧街道的洋山畬族村也迎來了黃花萱草豐收季。沿著平整的車道行至村頭,只見村民忙著採摘、分裝黃花萱草,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不遠處,金燦燦的花田吸引許多前來賞玩的遊客打卡拍照。豐收、旅遊,兩個場景融于同一張花田畫卷,呈現出洋山畬族村特色産業發展的勃勃生機,也見證著這個少數民族村落從閉塞山鄉到“網紅打卡地”的蛻變之路。
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洋山畬族村曾因交通不便陷入發展困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是村民對出行的深刻記憶。
村裏的微度假地“邱野田園”負責人邱雪梅回憶,兩年前,自己建起小院時,車輛上山入村走的是虎頭山的老路,村民上下不便,遊客數量不多。
“花”香亦怕巷子深。如何讓廣闊的花海為更多人所知,讓黃花萱草産業打通鄉村振興“毛細血管”?
今年1月,三明市三元區交通運輸局聯合徐碧街道啟動道路硬化工程,投入專項資金將原本崎嶇的土路改造成雙向通行水泥路。如今,從市區驅車僅需15分鐘即可抵達這個掩映在青山翠谷間的畬族村落。平坦寬敞的道路吸引不少市民驅車前來。
“道路整修後,上來方便很多。越來越多客人將目光集中到這個恬靜的小山村。”邱雪梅表示,遊客多了,對小院提的建議也多了起來。未來將按照這些想法,對院落的佈局進行調整,滿足更多客人的需要。
“道路升級帶來的不僅是出行便利,更是産業發展的生命線。”徐碧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鐘書濤介紹,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目標,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做活“少數民族觀光旅遊”一盤棋,修建洋山畬族村休閒健身登山步道、虎頭山大窠瀑布群,引導畬族群眾興辦農家樂8家,扶持興辦集釀酒、養雞于一體的養殖場1家。遠道而來的遊客在這裡不僅可以親近大自然,還可以品嘗來自大自然、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農家菜。
洋山畬族村是2024年度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這裡的晝夜溫差特別適合萱草糖分積累,種出來的花朵色澤更鮮艷。”在村頭的黃花萱草種植區,洋山畬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雷福華正在同村民就田間管理等事宜進行交流。
村裏同三明玖曄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台資企業)簽訂黃花萱草種苗採購及技術支持協議,引進台灣産量高、品質優的高山1號、台東6號黃花萱草早熟和晚熟兩個品種。現已完成三期種植共100畝,四期計劃種植30畝。預計每年可採摘鮮黃花萱草3萬公斤,收益約18萬元,直接帶動20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在“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理念指引下,洋山畬族村構建起“花卉種植+觀光體驗+文化消費”的全鏈條産業體系。除了傳統的黃花採摘,洋山畬族村結合近郊區位優勢和畬族民族文化,逐漸探索發展出農業産業和文化旅遊融合新業態,如賞花節、採摘體驗等特色鄉村旅遊。
走進“邱野田園”,復古與自然的美學敘事在此相映成趣。墻上的置物架錯落別致,木質儲物櫃沉穩質樸,以藤編籃、幹花束、手工陶器等物件展現生活美學,讓每一位踏入者都能在器物與光影的對話中,沉浸式感受空間的溫度與故事。
近年來,三元區還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少數民族村落修繕保護,使洋山畬族村面貌煥然一新;同時,街道整合各類項目資金,著力加大洋山畬族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解決村莊道路硬化、飲水安全、河道治理等民生問題,極力打造美麗鄉村示範村。作為其中的代表,洋山畬族村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的同時,還注重傳承畬族特色民俗文化。翻新、修繕後的洋山畬族村,保持了畬族原有風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閒觀光旅遊産業,成為宜居美麗鄉村的典範。(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劉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