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土樓活化的“守”與“變”
來源:福建日報  |  2025-06-05 09:55:00

  原標題:土樓活化的“守”與“變”

漳州:土樓活化的“守”與“變”

日昇樓的圓形外墻依舊保留土樓的樣式,而內圍的房屋則用磚混重新建造。

  “積極探索土樓的活化利用,對福建非常有意義!”日前,一場關於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論壇在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的日昇樓舉行,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院長、土樓專家黃漢民在論壇上呼籲,福建土樓是人類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對眾多普通土樓的保護需要加速。

  福建土樓被譽為“東方古城堡”。目前,我省仍存3000余座未被列入任何保護名錄的普通土樓,它們正經歷一場無聲的消亡。面對這場生存危機,一些有識之士已在行動,通過功能再生、文旅融合等系統性活化策略,努力實現文化遺産保護從搶救修繕到活態傳承的模式躍升。

  民間修繕:眾籌聚力續寫土樓新生

  “‘福建土樓’是指主要分佈在福建閩西和閩南地區,具有突出防衛性能、採用夯土墻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居住空間沿週邊線性佈置、適應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樓房住宅,包括客家土樓、閩南土樓。”黃漢民解釋説。生土,是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經過反復夯築後,它不用鋼筋水泥卻能牢固如石。

  2008年7月,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之名,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然而,數據也顯示,全省目前土樓現存3754座,僅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座、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58座。絕大部分土樓處於空置狀態,無人居住,無人保護,面臨快速損毀的風險。

  黃漢民至今難以忘懷西爽樓的消逝。這座坐落于平和縣霞寨鎮的單元式方樓,曾以90米邊長構築起護城環繞的“微型城鎮”,卻在居民外遷後迅速坍塌。“30年間目睹它從壯觀到只剩殘垣,那種切膚之痛難以言表。”

  一場融合傳統營造智慧與現代保護理念的自救行動正悄然興起。

  在平和縣霞寨鎮後塘村,修繕後的長髮樓容光煥發,成為許多遊子的打卡點。

  長髮樓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土樓是3層建築,樓徑約50米,由25間樓房組成。

  “我前幾年回村時看到長髮樓日漸式微很難過,徹夜難眠,同村的幾位鄉賢也有同感。”在城裏創業的村民盧建賢説,為了儘快挽救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根脈,守住兒時的記憶,幾經思考後,他決定主動牽頭,組織村民們眾籌修繕長髮樓。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後塘村眾多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長髮樓經過拆除、設計、翻新等建設工序後,終於修繕完工。

  如今的長髮樓一改昔日的衰敗景象,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這座百年土樓將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變遷,成為後塘村的一張亮麗名片。

  這是民間力量眾籌修繕土樓的一個縮影。在平和縣崎嶺鄉南湖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祥和樓,也由退休返鄉村民眾籌修繕;在詔安縣官陂鎮光亮村,村民們慷慨解囊修繕尚墩樓,使得這座古老的建築逐步恢復生命力。

  “通過鄉愁記憶喚醒民間力量保護、修繕土樓,是一個好現象,值得鼓勵!”黃漢民説。

  活化利用:探索永續發展的多元路徑

  但面對3000余座土樓,單純依靠村民修繕難解根本之困。如何通過活化利用,實現土樓可持續發展?實踐者給出了多元答案。

  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位於九龍江北溪畔。近年來,該村著力發展文旅項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鄉村遊景點。在這裡,人們可以賞天藍水碧,看日出日落,觀漫天星空,享受慢生活。最有意思的,還是打卡村裏的“mini土樓”——日昇樓。

  日昇樓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樓徑僅為24米,但保存相對完好。雙溪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同時依託北溪風光和雙溪村的古厝集群,引入了雙溪縵谷項目。

  “經過兩名建築設計師5年的努力,日昇樓保留了土樓的外形與神韻,現在已成為一家網紅民宿。”雙溪縵谷負責人朱俊説。

  日昇樓的圓形外墻保留土樓的樣式,而內圍的房屋則用磚混重新建造,這樣既保留了土樓的韻味,又符合現代的人居要求。對於這種把最有價值內核保留的活化利用,黃漢民表示認可。

  事實上,活化利用土樓在漳州已有眾多成功範例。南靖塔下村大壩青普行館、璞山村上寨新樓、田中村田中賦、石橋村曉風河畔、朝陽樓讀旅文化民宿等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特別是南靖縣書洋鎮田中賦土樓群的開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土樓的歷史風貌。活化後的田中賦土樓群已成為土樓文化的展示平臺,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帶動當地86戶群眾就業,各色民宿、餐飲遍地開花,現已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22年,黃漢民攜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名青年建築設計師徐甜甜領銜的北京DNA建築事務所,選取華安縣的昇平樓、啟豐樓,南靖縣的翠美樓、進士樓、詩德樓,以及平和縣的賓陽樓、寨河舊樓等7座不同類型、殘敗破損的土樓,通過空間再造植入茶歇、非遺展示等業態,在提升居住品質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

  2023年,北京DNA建築事務所的《福建土樓活化利用》設計方案獲意大利威尼斯豪瑞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洲地區唯一金獎。

  位於南靖雲水謠景區的翠美樓,原本多處私搭亂建,內部混亂不堪,經過活化利用,一樓的公共空間業態頗豐,傳統小吃攤、茶歇區等應有盡有,遊客絡繹不絕。

  華安啟豐樓由當地政府創新引進先鋒書店業態,打造人文品牌與政府文旅開發合作的新案例,塑造獨具特色的福建土樓華安品牌新名片。

  在平和縣坂仔鎮,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賓陽樓頂層曾損毀,處於危房狀態,如今修繕部分已基本完工,活化利用部分正在施工中,“賓陽書院”的匾額已經挂起,為村民保留歷史記憶,同時成為新的社區中心。

  對五寨鄉寨河舊樓,採用微干預的手段,在原有肌理上的局部新建,將新建房屋與現存房屋形成對稱序列,活化利用其打造精神空間、工坊、展覽空間等功能……

  七座土樓各自不同的設計,為福建土樓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成功的範例,證明當茶歇區飄香于夯土圍屋,當書聲回蕩在古老門樓,傳統建築便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

  “活化利用的要義在於守正創新。”黃漢民説,既要留住傳統聚落的空間肌理,也要讓現代生活需求自然生長其中。這種辯證思維指引下的實踐,正為土樓保護開闢出一條兼顧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報業集團記者 蕭鎮平 潘園園 文/圖)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