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多樣化海水養殖模式鍛造百億漁業
來源:閩南日報  |  2025-06-09 10:24:36

  原標題:多樣化海水養殖模式鍛造百億漁業——且看漳州的“花式養魚”

漳州:多樣化海水養殖模式鍛造百億漁業_fororder_6f689942-6930-4476-bf98-7420cdc5c3b6

詔安灣海上養殖場 鐘曉桐 攝

  6月8日是第17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8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生”意指人與海洋二者互利,人為海洋提供的益處,是不打擾或者主動地保護修復,而海洋為人提供了多元的生態系統服務,還帶給我們最古老的産業——漁業。

  漳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2024年全市水産品總産量達229.83萬噸,漁業産值、産量排名全省第二。其中,海水養殖方式更是豐富多樣,全年産量達161.2萬噸,産值約248.6億元。近日,記者走訪了部分海水魚類養殖企業,了解漳州如何通過“花式養魚”,養出百億産業。

  “工廠”養殖,智慧調控

  讓魚苗遊向全國

  漳州是“中國石斑魚之都”,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石斑魚苗種生産基地與石斑魚産地。每年6月到8月,是石斑魚苗銷售最忙的時候。

  如何滿足石斑魚苗各階段嚴苛的生長環境需求,曾是行業痛點。以往的室外池塘育苗方式,平均出苗率不足10%。

  如今不少養殖企業採用室內“工廠化”育苗方式,借助自動化、數字化技術實現水質、溫度、投餌的精準管控,為魚苗的生長髮育提供了人工可調節的“定制”環境。

  在古雷霞美鎮利洋水産養殖基地裏,不同生長階段的石斑魚苗被分區飼養在整齊劃一的室內池中。標苗池裏,不到巴掌大的魚苗活力十足,尾部有力擺動。“我們從3月份開始育苗,把2—3釐米的小苗養到中苗後,投入車間標苗池生長七八個月,即可長成一斤多重的半成品魚。”公司技術管理負責人林智坤表示,各階段魚苗均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訂購。

  21攝氏度,是大部分石斑魚生長的溫度底限。“冬天低溫時,我們啟用電子設備進行恒溫調控。”福建逸有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偉強説。該公司室內育苗池總水體達8000平方米,還配備了“一品一碼”追溯體系,全程監控飼料投放、水質管理等環節,確保養殖安全。

  網箱養殖,耕海牧漁

  讓“雜魚”翻了身

  網箱養殖是耕海牧漁的常見模式。該模式利用網箱在水域中進行高密度水産養殖,兼具高效益與靈活性‌,還能孕育出“新商機”。

  在漳州東山的海面上,一種曾經不起眼的“雜魚”——藍圓鲹(俗稱“巴浪魚”),正是依託網箱養殖技術,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鹹魚翻身”記。

  野生巴浪魚因捕撈量大、個體較小,被漁民歸類為“雜魚”,海捕回來後常被腌製成魚幹,一斤市價僅五六元。2018年夏天,幾條野生巴浪魚意外闖入東山養殖戶林進東的網箱。在“量大管飽”的網箱養殖條件下,食性雜、生長快的巴浪魚肉質變得肥滿細膩,營養價值也隨之提高。待到捕撈季,林進東品嘗了網箱養殖出的巴浪魚後,看到了商機,開始嘗試人工養殖。

  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如今,林進東的豐匯水産發展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網箱巴浪魚養殖企業。

  數尾小“雜魚”,在網箱中游出富民大産業。據福建省第一次水産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東山縣人工養殖的巴浪魚年産量達8000噸,年産值5億元,市場批發價高達70-80元/斤,約是野生的十倍。

  借海上風電場東風

  搶佔深遠海新賽道

  開展深遠海養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是踐行大食物觀、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今年2月,位於閩南外海的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啟動全省首例以風機導管架為基礎的重力式網箱深遠海養殖項目。該項目通過將風機導管架與深遠海養殖網箱相結合,充分利用了海上風電機組的電力供應、風機平臺和基礎結構等優勢,在遠海海域拓展出了121.5立方米的養殖水體空間。

  “項目自主研發設計了HDPE升降式網箱、智慧全自動化投餌系統等先進設備,並建立了遠程監控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投喂的標準化和無人化管理。”漳浦海峽發電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説。

  初期投放的黑鯛、真鯛、高體鰤等高附加值魚種苗超過1.1萬尾,在26至40米深海域養殖,週期為8至12個月。“項目在前期的規劃和佈局中充分考慮了養殖活動對風電場基礎結構的影響,立足深遠海綠色生態養殖理念和海域環境特點,設計了多營養層次立體綜合養殖模式。”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經濟科科長蔡楊鵬表示,該模式不僅可以開發海上風電的邊際效益、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還能實現清潔能源與優質海産品的同步高效産出。(記者 蔡楠楠 通訊員 李明雪)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